1935年,毛主席望着大渡河,正发愁时,李富春跑了过来,说:“主席,有个九十多岁的老人,他目睹了石达开的覆灭,您要不要见见?”
1935 年 5 月 26 日,大渡河畔安顺场。红军刚成功强渡大渡河,却立刻陷入新的绝境。
摆在眼前的,是 3 万大军和仅有的 3 条小木船。每条船一趟只能载 40 人,往返一次超过 1 小时。按照这个速度,全军渡河至少需要 1 个月。
而国民党的追兵,已经逼近到百公里内。留给红军的时间,不多了!
千钧一发之际,转机出现。警卫员匆匆跑来汇报:“主席!李主任来了!”
总政治部主任李富春带来关键消息:“附近有位 92 岁的宋大顺老爷子,亲眼见过石达开兵败安顺场,或许能给我们指条明路。”
毛主席没有丝毫犹豫:“走!现在就去!”
正是这次会面,让红军在绝境中找到了破局的关键。 红军的命运,或许就藏在这位老人的记忆里。
宋大顺的土坯房内,气氛凝重。老人颤抖着双手,紧紧握住毛主席的手:“早听说红军是为百姓的队伍,今天可算见着了!”
毛主席递上一碗热水,直奔主题:“老爷子,当年石达开为啥会败?”
宋大顺长叹一声:“太可惜了!石达开带 4 万人到安顺场时,正赶上枯水期,河面窄,本可以轻松渡河。可他却为小妾庆生,白白耽误了 3 天!等清军反应过来,退路全被堵死了。”
这些细节,与石达开被俘后的供词完全吻合。
老人越说越激动:“更要命的是,太平军烧杀抢掠,连彝族人的祖坟都挖。后来清军围剿,老百姓主动给清军带路,彝族土司还派了 5000 人帮忙。没了民心,再强的军队也得垮!”
这番话,让毛主席意识到:得民心,才是打胜仗的关键。
从石达开失败的教训中,红军不仅找到了症结,还发现了新的生机。 而这个转机,将彻底改变红军的命运。
两人的交谈持续到深夜。宋大顺突然凑近,压低声音说:“主席,您知道泸定桥吗?离这儿 240 里,是康熙年间修的铁索桥。当年石达开要是占了它,也不会全军覆没!”
毛主席猛地站起身:“您是说,红军能从泸定桥过河?”
“正是!” 宋大顺用力点头。
毛主席紧紧握住老人的手:“您这几句话,救了红军!”
带着老人提供的重要线索,毛主席回到指挥部,立即召集紧急会议,一场关乎红军生死存亡的决策即将展开。
朱德摊开地图,神情严肃:“蒋介石已经派两个旅增援泸定桥,我们必须在两天内赶到!”
周恩来补充道:“刘文辉虽然没炸桥,但拆光了木板,还派重兵把守,这仗不好打!”
毛主席一拳砸在桌上:“红军的速度,要让敌人震惊!红 1 师和干部团继续从安顺场渡河,林彪率红 4 团沿大渡河左岸急行军,29 号前拿下泸定桥!”
这道命令,成了红军的生死令。
接到命令时,红 4 团刚经历了两天恶战。战士们疲惫不堪,不少人的草鞋早已磨破,脚底血肉模糊。
但军令如山!他们简单处理伤口,连夜冒雨出发。
雨越下越大,山路泥泞湿滑,每走一步都无比艰难。政委杨成武大声喊道:“同志们!石达开就是慢了一步全军覆没,咱们晚了就是死路!冲啊!”
战士们咬着牙,用绑腿布裹住脚,互相搀扶着,一步一步向前迈进。
对岸的川军也在增援泸定桥。红 4 团发现对面火把通明,原来是川军打着火把赶路。
团长王开湘灵机一动:“我们也点火把,冒充敌军!”
就这样,两支队伍隔河并行。川军怎么也没想到,对岸就是他们要围剿的红军。
经过日夜兼程的急行军,红 4 团终于抵达泸定桥。然而,等待他们的,是更为严峻的考验。
28 日清晨,红 4 团终于抵达泸定桥。眼前的景象让人揪心:只剩 13 根铁索,木板全无,桥下河水汹涌咆哮。
王开湘大喊:“2 连跟我上!” 连长廖大珠率 22 名突击队员,背着马刀、手榴弹,踏上了铁索。
踏上铁索的那一刻,突击队员们就做好了用生命为战友开路的准备。
敌人的子弹如雨点般袭来,突击队员们抓着铁索,一寸一寸艰难挪动。
川军点燃桥头木屋,大火瞬间蔓延开来。廖大珠怒吼:“为了新中国,冲!” 带头冲进了火海!
红军炮兵连长赵章成发挥神炮手本色,四发炮弹精准命中敌堡。后续部队趁机铺上木板,发起总攻。
经过两小时的血战,泸定桥终于被攻克!
泸定桥的胜利,不仅是一场战斗的胜利,更是红军扭转命运的关键一战。 刘伯承踏上桥头,激动地连跺三脚:“泸定桥啊泸定桥,红军为了你,流了多少血!”
这句话,道出了所有战士的心声。
这场浴血奋战的胜利,彻底改写了红军的命运。
这场仗到底有多牛?
大渡河战役,粉碎了蒋介石 “让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 的妄想。
红 4 团 48 小时急行军 240 里,创下世界陆军徒步纪录。77 名船工日夜不停摆渡七天七夜,为夺桥争取了宝贵时间。
这场生死之战,是红军长征的转折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