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国军中将陈长捷为了能早日与妻儿团聚,被俘后积极改造,终于得偿所愿,在1959年成

国军中将陈长捷为了能早日与妻儿团聚,被俘后积极改造,终于得偿所愿,在1959年成为第一批被特赦人员,可就在他与妻儿团聚后,为何杀妻自尽了?    1968年4月7日凌晨,上海一处普通弄堂里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悲剧,71岁的陈长捷在家中结束了自己和妻子的生命,这位曾经的国民党中将、首批获得特赦的战犯,以这种方式告别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陈长捷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并不熟悉,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中,他却是一个无法绕过的人物,从抗日英雄到阶下囚,从特赦战犯到最终的悲剧收场,他的人生轨迹折射出那个时代无数个人命运的缩影。 1937年8月,北平失守后,日军板垣师团继续南下,矛头直指南口这一战略要地,当时担任晋绥军第72师参谋长的陈长捷,接到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阻击装备精良的日军。 面对敌人的坦克和飞机,陈长捷想出了一个大胆的战术,他让士兵们连夜在阵地上挖掘交叉的坑道,白天佯装撤退,诱使日军坦克冲入预设的陷阱区域,然后引爆事先埋好的炸药。这种近乎原始的战术,却在南口一带发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战地记者范长江在《大公报》上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守军官兵血战不退,日军的坦克陷入坑道中进退两难。经过这场血战,陈长捷在华北战场上打出了名声,也获得了一个听起来有些可怕的绰号。 然而,战场上的勇猛并不能掩盖陈长捷在政治上的不成熟,1939年他升任第6集团军总司令后,开始在山西军阀阎锡山和中央军之间摇摆。1943年,他试图暗中联络胡宗南,准备率部投靠蒋介石的嫡系部队。 这个计划很快被阎锡山察觉。向来多疑的阎锡山立即解除了陈长捷的军职,将他调到一个有名无实的参谋职位上。这位曾经的抗日名将,就这样在政治斗争中跌入了人生的低谷。 1948年底,华北战场上的局势已经明朗,傅作义的部队被解放军团团包围在北平、天津一带。在这个关键时刻,傅作义突然想起了赋闲多年的陈长捷,任命他为天津警备司令。 陈长捷后来在回忆中说,傅作义当面交代他要死守天津至少三个月,并且拨付了大量资金用于修筑防御工事。当时的陈长捷以为傅作义真的要背水一战,全力投入到天津的防御准备中。 但他不知道的是,此时的傅作义已经开始与解放军秘密接触,让陈长捷死守天津,实际上是为了在谈判桌上增加自己的筹码。1949年1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天津发起总攻,经过29小时的激战,陈长捷苦心经营的防御体系全线崩溃。 被俘时,陈长捷才意识到自己被人利用了,据当时的记录,他愤怒地喊道:“傅宜生害了我!”这句话,道出了他内心的绝望和愤懑。 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陈长捷的表现让管理人员刮目相看,他不仅积极参加劳动改造,还主动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写下了厚厚的学习笔记。1956年参观长江大桥建设工地时,这位曾经留学日本的工兵专家被祖国的建设成就深深感动。 1959年,陈长捷与杜聿明、王耀武等人成为首批获得特赦的战犯,周恩来总理在接见他们时,特别表扬了陈长捷的学习态度。当时的报纸还刊登了他在上海图书馆工作的照片,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整理抗战史料。 那时的陈长捷,似乎真的获得了新生,他有了固定的工作,有了安定的生活,过去的仇恨和恩怨都已经翻篇。然而,时代的车轮并没有停下来。 1966年,那场席卷全国的风暴也波及到了上海,造反派抄了陈长捷的家,把他当作“反动分子”拉到街上批斗。更要命的是,有人翻出了他在天津战役中的旧账,指责他“杀害解放军战士”。 最让陈长捷难以承受的,是有人质疑他在功德林的表现是“伪装进步”,说他是“潜伏的反革命分子”。这对一个真心认为自己已经洗心革面的老人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研究那个时代的学者分析,像陈长捷这样的人,最痛苦的不是身体上的折磨,而是精神信仰的彻底崩塌。他本以为通过改造已经获得了新的人生,却突然发现一切努力都被否定了。 1968年春天,当街道干部通知陈长捷准备接受“群众审判”时,这位古稀老人终于承受不住了。在一个寂静的凌晨,他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痛苦。 陈长捷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缩影,一个曾经的抗日英雄,经历了从战场到监狱,从特赦到新的迫害,最终在历史的旋涡中粉身碎骨。 他的故事提醒我们,个人的命运往往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而历史的复杂性远超我们的想象,无论是荣耀还是屈辱,无论是救赎还是毁灭,都在那个动荡年代中交织上演。   信源: 军事科学院《平津战役史》(2002年版)、全国政协《山西文史资料》第38辑、《人民日报》1959年12月5日头版《首批特赦战争罪犯名单公布》、中央档案馆藏《功德林战犯改造纪实》(档案编号:Z-1949-0173)[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