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在明还在为“不参加阅兵”找借口时,我们中方,突然干了一件让他后背发凉的事。我们派人,绕过了他这个现任总统,直接去祭奠了当年力排众议、和我们建交的韩国前总统卢泰愚。这一招“敲山震虎”,等于是在当着全世界的面,指着李在明的鼻子说:你不配,看看你前辈是怎么做事的![凝视] 韩国总统尹锡悦以“日程冲突”为由,拒绝出席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这个理由听起来很官方,但时间线却很有意思:中方提前两个月发出邀请,而尹锡悦的七八月行程却安排得满满当当,访美、会日本首相、出席各种西方峰会。 就在韩方婉拒后不久,中方做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举动:高规格缅怀已故韩国前总统卢泰愚,这位在1992年推动中韩建交的关键人物,当年顶着巨大压力与台湾断交,选择与北京建交,为两国三十年的蜜月期奠定了基础。 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今天中韩关系的尴尬现实。 韩国的外交困境,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数据很直观:中国连续20年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前九个月双边贸易额达2400亿美元。 三星在中国的营收占其总营收的30%,SK海力士更是将70%的存储芯片产能放在中国。 但在安全领域,韩国军队的战时指挥权至今还在美军手中,美韩军演一场接一场,萨德导弹系统依然部署在韩国土地上,这种经济与安全的“分裂人格”,让韩国的外交政策像钟摆一样摇摆不定。 王毅外长最近与韩国外长通话时,用了四个字:“避免摇摆”,这话说得很直接,也很温和地提醒韩国: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一味的骑墙外交最终会让自己两头不讨好。 反观新加坡和越南,这两个同样夹在中美之间的国家,却展现出了不同的智慧,新加坡坚持“朋友多多,敌人少少”,在中美间保持等距离外交;越南更是一边加强与美国的经贸合作,一边深化与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两头都不得罪。 韩国年轻人对中国的好感度已经跌到了历史低点,社交媒体上,反华情绪被一些极端媒体和政客不断放大,从“泡菜起源争议”到“韩服是韩国的”,这些文化冲突背后,折射的是两国民意基础的恶化。 但经济规律不会因为情绪而改变,韩国的半导体、汽车、化妆品,离开了中国市场就像鱼离开了水,而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也为韩国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合作空间。 最近比亚迪在韩国建厂的消息,就是一个有趣的信号,尽管政治关系紧张,但企业层面的合作依然在务实推进,资本是最诚实的,它会流向最有利润的地方,而不会被政治口号绑架。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30多年前,卢泰愚面临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的历史转折点,他选择了拥抱变化,与中国建交,今天,尹锡悦面临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他会如何选择? 中韩关系的未来,不仅关系到两国,也影响着整个东北亚的稳定,毕竟,地理位置是改变不了的,搬不走的邻居最终还是要学会相处。 经济合作是两国关系的压舱石,但如果政治互信继续滑坡,这块压舱石也可能变成绊脚石,韩国需要思考的是:在美国的“印太战略”和中国的“一带一路”之间,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 或许答案就藏在卢泰愚当年的那句话里:“外交要为国家利益服务,而不是为了取悦某个大国。” 你觉得韩国会重新审视对华政策吗?在你看来,中韩关系的症结到底出在哪里?如果你是韩国总统,会如何在中美之间找平衡?
韩国总统李在明摊上大麻烦了!这回恐怕是韩国外交史上最尴尬的一幕,李在明站在华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