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名侦察员误入一间破旧牛棚,一名战士刚躺下,突然一阵疼痛,伸手往草堆里一探,碰到的竟是个圆滑冰冷的东西,没想到三人凭借此物立下奇功。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春天,长江如同一道天然屏障,分隔着南北,那时,解放战争进入了关键的阶段,渡江战役成为决定全局的重要战役。 敌军在长江两岸和江心的小岛上布置了严密防守,特别是黑沙洲这个地势险要的孤岛,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解放军为了掌握敌情,派出了一支侦察小队深入敌后,小队由齐进虎带领,成员还有宋协义和王林芳。 这支三人小组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接近黑沙洲,敌军火力凶猛,对他们的行动构成巨大威胁 ,侦察员们原计划快速完成情报采集后立刻撤离,接应船只等待在岸边,但突发的暴雨和敌人的机警使得接应船只无法靠近,不得不提前撤退,三名侦察员被迫滞留在敌控区域,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敌军误以为解放军早已撤退,因而放松了警戒,这给三人带来了行动上的便利,使得他们能够在这片危险区域内继续秘密侦察。 他们白天隐蔽藏身,夜晚活动,借助芦苇和地形掩护,细致地探查敌军布防,逐步拼凑出黑沙洲的重兵点、碉堡和机枪阵地的具体位置,31天的潜伏侦察换来了详尽情报,为渡江战役提供了重要的战略依据。 然而将情报安全地传回军部成为新的难题,江面被敌军严密封锁,所有能漂浮的物件都已被搜刮一空,三人没有办法依靠常规渡江工具,任务似乎陷入死胡同。 令人意外的是,有一次躲避敌军巡逻时,他们误入一间破败的牛棚,牛棚幽暗阴冷,里面堆放的杂草让人感到压抑。 一名战士忽然躺了下来,感觉背部被什么东西刺痛,他伸手摸索草堆时,触碰到一个冰凉、光滑的圆形物体,这是一个大木盆,当地的渔民用它捕鱼。 这只木盆看上去普通且略显破损,没人会想到它能成为破局的法宝,齐进虎意识到,这个木盆能否用来渡过长江,是他们完成任务的唯一突破口。 面临波涛汹涌的长江和严厉的敌方封锁,三人决定尝试这项大胆的计划,他们三人都不擅水性,根本不会游泳,但任务在前,只能迎难而上。 在随后的几个夜晚,利用芦苇丛掩护,他们将木盆推入浅水区,开始反复训练,江水冰冷刺骨,河流的涌动摇晃木盆,练习过程中常常失去平衡跌入水中。 他们湿透了衣服,手脚生疼,夜风吹得人瑟瑟发抖,每一次跌倒都带来折磨,但三人咬紧牙关,不放弃。 经过反复摸索,他们发现木盆的稳定性主要靠三人动作配合紧密,只有协调一致,才能把木盆保持在水面,避免被浪打翻。 训练持续了数个夜晚,他们学会了调节划水力度,掌握了控制方向的技巧,木盆不再随波逐流,而能较为平稳地前进或停留。 三人之间的默契也日渐加深,彼此配合得越来越好,通过汗水和苦练,他们为即将到来的渡江行动做好了准备。 那天夜晚,江风东北吹起,顺风为他们的划行带来了难得的助力,三人带上绘制好的敌军阵地图,简单吃了些蚕豆叶果腹。 准备工作简单却紧张,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决心,江面黑暗深沉,波涛起伏,岸边敌军的巡逻艇轮番经过,灯光在黑水面上扫动,异常危险。 木盆如同一片小叶,在巨浪中摇晃,三人轮流划桨,努力保持木盆平衡,抵抗翻覆的危险,浪头打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木盆不时被高高掀起又狠狠落下。 身处大江之中,每一次颠簸都考验着他们的绝对意志,晕船、呕吐、疲惫交织而来,但三人互相鼓励,决不放弃。 他们利用浪头掩护,避免被探照灯发现,时而气息凝重,屏住呼吸,划水的声音轻若无声。 三人把全部力量集中到木盆上,身体与木盆几乎融为一体,夜色漫长,时间缓慢得像被拉长,每一刻都显得无比艰难,终于,天边泛起微光,北岸轮廓逐渐清晰。 到达岸边时,三人筋疲力尽,衣服湿透,冻得发抖,但心中充满胜利的喜悦,他们紧握敌军防守图,迅速向指挥部报备情报。 这些情报详实地描绘了敌军兵力部署、机枪阵地及工事分布,为指挥部调整进攻方案提供了关键依据。 根据这些情报,指挥部设计了避开敌军重防区域的作战计划,渡江战役发起时,解放军顺利突破黑沙洲防线,大大减少了伤亡,迅速打开长江南北战局,三人的木盆渡江行动成了战役成功的重要保障。 这只看似不起眼的木盆最终被保存下来,成为军事博物馆里的珍贵文物,它见证了三名侦察员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依靠智慧和勇气完成不可能任务的故事。 这个木盆象征着军民鱼水情深和创新精神,也体现了解放军在艰苦环境下不惧困难、勇于突破的品质。 长江渡江战役的胜利不仅靠力量的较量,更靠智慧的发挥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三位侦察兵用一只普通的木盆完成非凡壮举,成为历史中一段不被忘记的传奇。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威海新闻网——侦察英雄写传奇——《渡江侦察记》原型人物齐进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