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元宵节,准备回家的孙家栋,发现食堂竟然有红烧肉,一时馋嘴的他,便决定去食堂吃碗红烧肉再回家,却没想到这碗红烧肉竟改变了他的一生。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哈尔滨的冬天还没有完全过去,雪尚未融化,元宵节那天,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园里多了几分节日的热闹,孙家栋原本打算回姐姐家吃顿团圆饭。 可在午后,他听同学说,学校食堂今晚加菜,有红烧肉,这在当时是难得的事情,国家刚刚经历战乱,物资短缺,一年也吃不上几次肉,孙家栋最终决定,先在食堂吃完饭再回家。 等他排队到窗口时,忽然听见广播里通知说,空军招募俄语人才,有意者马上到报名处集合。 孙家栋学的是俄语,在校表现也很优秀,听完广播后,他立刻放下手里的饭碗,赶往报名处,经过初步审核,他顺利被选中,并很快被送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航校。 之后他被选派到苏联学习,被安排进入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这所学校是苏联航空领域最权威的高等院校之一,他学习的是飞机发动机专业。 虽然与他在国内学的汽车机械不同,但也都属于工程机械,他迅速适应了课程内容,在之后七年的学习中刻苦用功,各门课程成绩都非常优秀,因为成绩突出,他毕业时获得了苏联政府颁发的斯大林金质奖章。 1958年,他学成回国,虽然苏联提供了优厚的待遇挽留他留下,但他选择返回祖国,他被分配到新成立的国防科研机构。 他的任务是与苏联专家合作,从事导弹相关研究,那个时候,中国在很多领域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基本依靠苏联提供的技术资料和经验。 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专家撤走,带走了几乎所有资料,研究工作陷入停顿,留下的只是一堆残缺的图纸和尚未完成的零部件。 孙家栋和同事们没有放弃,他们重新摸索,从最基础的理论开始一点点积累数据,他们昼夜加班,常常工作到深夜。 饭常常顾不上吃,设备也非常简陋,连试验条件都远远达不到国外的水平,尽管如此,他们还是靠自己的努力研制出了用于导弹的氧化剂和燃烧系统,确保了项目继续推进。 几年后,中国决定正式启动人造卫星项目,孙家栋在钱学森的推荐下被任命为总负责人,那时他只有38岁,我国在卫星方面几乎是空白,没有经验,没有设备,连仪器都不齐全。 最初大家希望一步到位,把卫星技术做到和苏联、美国一样先进,但孙家栋提出,应当先完成从无到有的突破,把卫星先送上天,后续再做技术提升。 这个建议最初遭到不少反对,孙家栋耐心地与专家沟通,分析当前国家的技术储备和制造能力,列举了过去因过高设想而导致任务失败的例子,最终,他的方案获得认可。 卫星研制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过程中他们遇到不少困难,比如设计图纸中的材料重量超过了火箭承载力。 有些同志为了表达对领袖的敬仰,甚至提议在卫星上安装金属像章,这也增加了负荷,孙家栋向上级汇报这一问题,得到了合理的解决。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有能力自主发射卫星的国家,从此,中国航天事业步入新的阶段。 后来的几十年里,孙家栋参与了返回式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系统等多个重大项目。 他没有停下脚步,75岁时,他又接受任务,成为我国探月工程的总设计师,80岁后,他仍多次亲临发射现场,指导卫星升空任务,他主持召开过上百次关键会议,处理过大量技术难题。 孙家栋始终把国家需要放在第一位,从飞机到导弹,从卫星到深空探测,他每一次转变都不是出于个人兴趣,而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他的人生轨迹,正是中国航天技术从起步走向强大的见证,那碗红烧肉,是他与祖国航天事业的一个意外开端,也是一段注定非凡的旅程的起点。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全景科学家——因一碗红烧肉改变人生,他说:“国家需要,我就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