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乘车过马路时,绿灯秒变红灯,交警走来:刘少奇主席找您

乡村绘梦师 4天前 阅读数 5257 #推荐

平津战役结束后,我党筹建了香山专用局,解决机关领导的通话问题,一切准备就绪后,我党领导迁往香山办公,不久又迁往中南海,香山专用局也随之改建为中南海专用局。

中南海专用局从此开始负责我党主要领导电话电报通信任务,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几十年发生过很多有趣的插曲和故事。周总理乘车过马路被拦便是其中之一。

一:

1949年年初,我军在平津战役中已经胜利在望,为此,我军决定先行派人进入北平,秘密建立电信网络,为将来我党机关进入北平做准备。

建国以前,北平电信局的业务有市话、长途、电报和无线,1949年初只拥有电报电路52路、长途电路67路、市内电话交换机25330门,共有用户22451户。

伴随北平解放,我党机关准备从西柏坡迁往北平,委派在首长身边工作的彭润田先行进入北平,带着人筹建香山专用局,因为领导们准备先落脚香山。

来到香山,彭润田发现香山原来敌人留下的电报系统陈旧而遭到严重破坏,不便继续使用,便彻底换了新系统,将西门子自动交换机150门、无绳人工台1部安装到香山。

彭润田带着人又在当时属于郊区的青龙桥、玉泉山、八大处等地铺设了中继线,装上小交换机、扩充郊区电话线范围,联通郊区到市内电话五局的中继线。

1949年3月25日,我党机关主要领导进驻香山,周总理迁往香山专用局视察工作,发现彭润田等人铺设了自动电话,认为这不合适给中央首长配备。

首长工作繁忙,经常需要外出和开会,配备自动电话,首长可能接不到,再说敌人在北平潜伏了大量特务,随时监听我党首长电话,如果接电话被特务知道,那首长身份容易暴露。

周总理建议,给每位首长配备人工电话,于是叶子龙与汪东兴赶紧组织人想办法,3月26日,他们从国民党原联勤总部找到一台磁石交换机与多部单机,组织人开展接线。

仅用了一天时间,便完成组机、配线,给中央首长装上了人工电话,6月,我党机关准备整体搬迁到中南海办公,叶子龙等人又开始铺设中南电话系统。

中央三局电话队与北平电信局组织人员开展具体工作,铺设了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中继台、蓄电池。连接人工磁石交换机,铺设了地上与地下电缆,联通内外。

基础工作完工后,中南海的电信系统基本完备,可以投入使用,香山专用局的工作人员先行进入开始工作,效果不错,周总理对该局女同志的敬业精神表示赞赏。

一切准备就绪,我党机关与首长陆续迁入中南海办公,中南海专用局取代香山专用局负责首长对外联络与通讯。

二:

但是,服务于首长还需要细心耐心,话务员必须在各种细节上下功夫,摇铃时要时刻关注首长动静,首长如果坐在电话机旁边,摇铃就必须轻点。

如果首长坐在离电话机近,摇铃时可以重一些,如果有人晚上打电话找首长,话务员必须先找秘书在进行摇铃。有的首长听力不好,话务员在电话机上装上放大器。

在电话上装个信号灯,方便首长既能看到信号,又能听到信号。总之,给中央首长服务,话务员要在每个环节想清楚,做到滴水不漏。

中南海专用局的话务员都很敬业,她们很多人都能背出上千个电话号码,时间长了,她们的优良的工作作风,得到我党首长的高度认可,每逢过年,中央首长都会看望她们。

为了更专业的服务领导,中南海专用局在建国后,开始专门开班专门培养话务员,每个新进的话务员,都会被上级宣布纪律。

李玉奎是中南海专用局第一批话务员,组织上让她担任首长的话务员,这既令她感到荣耀,也感到紧张,一方面,她对我党首长怀着无限崇敬,一方面又被首长方言弄得紧张。

毛主席与周总理都说家乡方言,这与李玉奎在北京长大,说一口普通话大为不同,从小没有离开北京生活的李玉奎,第一次为首长接话,紧张得满头冒汗。

有一次,她为毛主席接话,听到一口湖南湘潭口音,李玉奎有点没反应过来,这令她深感紧张,电话那头的毛主席,觉察出话务员没听懂自己的方言,又放慢速度重复一遍。

第二遍,李玉奎才听明白,毛主席要找刘少奇同志听电话。

在中南海专用局工作多年后,李玉奎逐渐摸出了工作路数,对首长的各种习惯能了然于胸,连首长身边的人,也弄得十分清楚。

首长秘书是谁,警卫员又有谁?首长常和谁联系?常去哪里?电话机放在哪里?所有这些,李玉奎和她的同事们都能背出来,以至于首长对她说一个名字,她们马上可以接到。

由于保密工作做的好,有的首长便把一些秘书的工作,放心的交给中南海话务员办理,由于完成的出色,刘少奇亲切的称呼话务员是自己的“电话秘书”。

三:

20世纪60年代,中南海话务员的工作伴随北京的电信网络完善,做的更加细致,令人拍案叫绝。周总理的专车,正开往北京西郊,经过北京动物园附近时,

交通信号灯突然由绿变红,搞得司机紧急刹车停止,一名交警走上来,对着周总理敬礼,礼貌地说:总理,有您的电话。

周总理只好下车,到交通岗亭接电话,打电话的是刘少奇同志,要周总理赶回中南海参加一个重要会议。周总理只好放下电话,坐车赶回。

这个电话打得可以说刚刚好,正好将周总理的车拦住去路,将消息传达给他。其实,这背后都是中南海专用局的话务员努力的结果。

刘少奇的电话打进来寻找周总理时,周总理的车已经出发了,而且他的行程对外保密,可刘少奇很着急,有重要的事要找总理,话务员只好打破常规问出总理要去北京西郊。

话务员根据出发时间,计算出周总理的专车,可能会到哪?电话打到哪个地方会更快找到人?迅速计算之后,决定将电话打给动物园路口交警,恰到好处拦截到总理专车。

这件事,也成为中南海专用局杰出的工作业绩之一,很多年后还被传颂。

1963年,周总理与朱德、邓公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和表彰了中南海专用局的同志们,首长们要他们直属上级邮电部,对电信局的工作进行总结与记录,以留下宝贵历史资料。

1964年,中南海专用局被邮电部评委全国邮电系统“五好企业”。邮电部还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行业学习中南海专用局的活动。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南海专用局被扩建为程控局,安装了更为先进的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数字设备布放光缆,更新了人工磁石交换机与人工共电交换机。

1989年,中南海专用局对外更名为中南海电信局。有人总结中南海专用局存续的时间,从1963年以来,话务员工作达到98%的接通率。是那个时代新中国邮电通信行业的标杆。

上世纪90年代,伴随我国电信事业的发展,北京家家户户接电话的业务开始空前增多,为此,邮电部将中南海电信局业务进行了扩充。

让北京西单联通电话局承接老百姓家里安装电话业务,从那时开始,原本属于机关领导才享用的电话,开始走出中南海,走进北京普通百姓之家。

很多老百姓来到西单电话局咨询如何装电话,流程是什么?由于需求突然增大,搞得西单电话局有些应接不暇,业务员忙不过来。

市场出现了黄牛高价贩卖电话局发行的“电话装机申请卡”,一张卖到80元,成为那个时代的一大新闻热点。

这时候的电话局面临新的任务与难题,不再是更换几部交换机和连接几根中继线,而是装机难、修机难、移机难、交费难、查询难。

由于当时通信技术落后与电信网络覆盖有限,北京很多地方出现没线、没号,或者有号无线、有限无号。可是建设一个新机房,当时又不是电话局单独能做的事,出现严重的供求矛盾。

由于老百姓等不急,北京电信局决定加快布线覆盖速度,于是乎,很多地方空中出现密密麻麻的电线网络,解决了老百姓安装电话难的问题,维修难有摆在眼前。

四:

2000年以后,伴随手机的普及与4G、5G技术的出现,人们普遍使用手机,WF的出现,电话开始退出人们的生活,以北京为代表中国电信行业又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当年的中南海专用局话务员们在她们的时代技术水平条件下,做出了超高水平,她们的敬业精神永远值得后人记忆。

参考文献:

1:中南海的“电话秘书”.党史博采. 1997.09

2:王广珍.从西柏坡走进中南海——记北京网通中央通信服务工作.通信企业管理. 2005.11

3:彭润田、沈磊.我是首长的电话员.通信企业管理.2006.01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乡村绘梦师

乡村绘梦师

用文字和镜头为乡村描绘梦想蓝图,展现乡村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