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2年前,被父亲逼迫零下13度裸跑的3岁小男孩,如今成就惊艳四方

文|混世人馍编辑|娱叔零下13度的雪夜里,3岁男孩被剥去冬衣推至雪地,撕心裂肺的哭喊划破除夕的寂静。当何烈胜将这段“雪地

文|混世人馍

编辑|娱叔

零下13度的雪夜里,3岁男孩被剥去冬衣推至雪地,撕心裂肺的哭喊划破除夕的寂静。

当何烈胜将这段“雪地裸跑”的视频传到网上时,他绝不会想到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网友质疑他“虐童”的视频,教育专家纷纷发声,更引起教育理念的大讨论。

当年的“裸跑弟”何宜德头顶“14岁剑桥研修生”的头衔站在大众面前时,却发现没有迎来想象中的欢呼声。

高等数学考试52分的成绩单,所谓的“剑桥头衔”也只是花费3.2万英镑的短期付费项目,让这场“神童神话”开始出现裂痕。

当鹰爸的教育实验与神童的成长经历相互碰撞,我们看到的究竟是成功的榜样,还是成长的困境?

01

故事始于2008年那个暴雨夜。

面对7个月早产,体重不足2公斤的儿子。

他的父亲从“卡尔·威特”的教育理念中获得灵感,为他制定了让人瞠目结舌的“鹰爸理论”。

保温箱第10天起,每日25℃水温游泳;

1 岁冷热水交替洗澡;

2 岁徒步爬山,3 岁完成 24 公里马拉松。

“生命需要淬炼。”

何烈胜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

别的孩子玩积木,我在学快艇;

别的孩子看动画片,我在背《三字经》。

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何宜德的语气异常平静。

2012 年除夕,当同龄孩子围炉守岁时,他在雪地中哭着完成“抗寒训练”。

在视频里,孩子浑身颤抖,让无数网友为之心疼。

可他的父亲却坚信,“挫折是成长的刚需”。

这场充满争议的“生存实验”,成为何宜德人生起飞的起点。

4 岁驾帆船出海,5 岁驾驶轻型飞机完成 200 米滑行,7 岁徒步穿越罗布泊......

每项“壮举”都被父亲用镜头记录,每每被父亲上传至社交平台后,都能吸引无数人的眼球。

02

2017 年,何烈胜在他儿子的人生路上,做出了关键的选择。

他要让年仅9岁的何宜德辍学,去备考南京大学自考专科。

他在媒体中表示,“学校教育无法满足他的成长速度。”

至此,9岁的何宜德开始了新的学习日程。

每天早上6点起床,花费14个小时来进行每日的学习生活。

专攻《基础会计学》和《网络营销策划》等大学课程,中间穿插学习初中高中学科。

为了学会青涩难懂的《商务交流》,他不惜反复观看网课200余次,用思维导图梳理无数个知识点。

项老师作为他的老师,将他的努力全都看在眼里。

努力,一定会获得回报。

2019年,11岁的何宜德以平均分 70.3 分通过18门考试,在《商务交流》中考出84分的“优异成绩”。

何烈胜乘胜追击,继续安排他同时攻读本科与西班牙武康大学 MBA。

可成绩单上显眼的数字,如照妖镜一般让何宜德原形毕露。

《高等数学》52 分,《英语二》61 分,多门课程靠机械记忆通过。

“文科成绩尚可通过重复训练提升,但逻辑思维的缺失,会成为未来发展的隐形障碍。”

可他的父亲何胜烈并没有在乎,反而利用孩子的耀眼成绩,为自己开启了新的篇章。

03

2018年,何胜烈创办了“鹰爸学堂”,甚至打出了“13岁上清华”的标语。

这一行为无疑在所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眼中,引发轩然大波。

这所实行军事化管理的私立学堂,有着明文规定。

每天早上5:30起床,一天共有14节课。

涵盖徒步、军事训练、生存课等。

5岁学生需完成200个跳绳,这个数字是教育部推荐量的4倍。

在这里,年仅10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高中的微积分课程。

在“砍树做陀螺卖钱”的自创课程中,孩子们需要在3天内完成从伐木、制作到销售的全流程。

何烈胜称这是——“融合劳动教育与商业思维的典范课程”。

看似博人眼球的无稽之谈,可让一些“救子心切”的父母视为救命稻草。

来自上海的毛女士,重金花费12万元,只为了改变孩子“看电视上瘾”的毛病。

一个月后,孩子确实不再沉迷电视了,却出现了入睡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更极端的案例开始如雨后春笋般,频繁发生。

2020年,8岁的学生在10公里徒步中晕倒,家长发现其每日的课程时长高达10小时。

要知道,这远超教育部“小学生每日学习不超过6小时”的规定!

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问题,揭开了鹰式教育的真正面目。

甚至教育专家陈教授在《中国教育报》发文严厉地指责,“将儿童视为可雕刻的石像,这本身就是对教育本质的背叛!”

04

在何宜德的童年里,满墙的证书与角落的乐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没有去过游乐园,不知道什么是动画片,和同龄人没有话题,成了他童年的真实写照。

据项老师透露,2020年心理评估显示,何宜德焦虑指数超出同龄人平均值27%。

并且在他的作文中,“窒息”“牢笼”等字眼频繁出现,这些都预示着其父的教育出现巨大的问题!

其父何烈胜认为,“英语可用翻译工具,日常卖菜也不需要用微积分”。

这种错误的思想,导致何宜德无法用英语完成学术交流,面对一些需要微积分计算的问题时也会一脸茫然。

2022年,随着“剑桥大学博士后入站”被证实为继续教育学院的短期访问项目后,鹰爸彻底“跌落神坛”。

无学术门槛,更非正式培养体系。

这场“神童神话”的泡沫,折射出速成教育的本质。

用可见的证书包装,掩盖底层能力的缺失。

其实,他的故事,更是中国家庭教育焦虑的缩影之一。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将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家庭每年在教育上的花费足有三成之多。

上海16区民办学校费用一览

并且不少的家长觉得,孩子的成绩好自己的脸上才有光。

正如上文所说,“鹰式教育”之所以火爆,正是因为精准地击中了家长的焦虑。

用极端的自律,快速上升的模板,为迷茫的家长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学”。

毕竟,哪一个家长会愿意承认,我的孩子天生不如你的孩子呢?

可将孩子教育异化为“真人秀”,用一个标准衡量所有孩子,将成功简化为各种竞赛证书,这真的是家长想要的吗?

当社会为“13岁博士”惊呼时,谁又在乎过这个少年是否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

他,是否可以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他,是否会觉得幸福?

结语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帮助每一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而非最优秀的那个“标准”。

何宜德用自己的一生提醒我们,当我们用“天才”和“神童”这样的标签为孩子“称重”时,我们已经忘记了,每一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生长周期”。

教育不是催熟果实的化肥,而是滋养根系的土壤。

参考资料:

1.5岁“裸跑弟”真的驾机飞越了北京野生动物园.网易 [引用日期2013-09-3]

2."裸跑弟"11岁大学专科毕业:自学18门课 7岁出自传.网易新闻 [引用日期2019-12-3]

3.15岁“裸跑弟”何宜德已获博士后入站通知书-新华网.新华网.2023-02-07 [引用日期2023-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