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半年结婚登记量再创新低,大家都不结婚了?
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24年2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结婚登记343万对,较去年同期(392.8万对)减少49.8万对,降幅达12.7%;相比第一季度的196.9万对,减幅更达25.8%。此一数字更刷新2022年上半年的373.2万对,创下新低;自2019年以来,中国结婚对数已连续五年低于千万。
中国2000年以来结婚登记情况
数据来源:民政部、华通数据库
通过往年的数据来看,从2005年开始我国结婚登记人数一直逐年上升,于2013年达到了巅峰,那一年有1346.93万对人结婚。但是从2014年起,结婚登记数量就像滑滑梯一样连年下滑,到2022年跌到了谷底,那一年的结婚登记数量只有683.5万对。
尽管在2023年这个数据(768万对)出现了短暂的回升,但后劲不足。从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结婚登记数只有343万对,较上年同期减少了近50万对,除非下半年这一数据有爆发式的增长,否则2024年全年的数据不排除会继续显示下降。
中国2000年以来结婚率与离婚率情况
数据来源:民政部、华通数据库
数据显示,我国结婚率从2000年的6.7‰上升到2013年的9.9‰,达到峰值,随后逐年下降,到2022年已跌到4.8‰。离婚率从2000年的0.96‰上升到2019年的3.4‰,达到峰值,随后疫情原因在2020年有所下降,2021年时开始实施离婚冷静期,再一次大幅下降到2.0‰。
为什么大家都不结婚了呢?我国结婚率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适龄年龄人群的减少、初婚年龄推迟、教育水平提高、现代婚姻观念的变化、社会经济压力等。
适龄结婚人口的减少。根据七人普数据显示,我国80后、90后、00后在2020年分别为2.14亿、1.78亿和1.55亿,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此外,适婚人口男多女少,20-40岁的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出1752万人。
初婚年龄推迟。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5.11岁,女性为23.23岁;201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上升到25.75岁,女性上升到24岁;2020年,平均初婚年龄男性已经上升到29.38岁,女性上升到了27.95岁。可以看出,20年间,男性平均初婚年龄推后了4.27岁,女性平均初婚年龄推后了4.72岁。
教育水平提高。随着大学扩招,我国本科及以上高等学历人数逐年攀高,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3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 60.2%,比2013年的34.5%提高了25.7个百分点。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尤其是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高,许多人选择继续深造或推迟结婚年龄,这也可能导致结婚率的下降。
现代婚姻观念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变化,对情感品质和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导致择偶标准的提高,增加了找到合适伴侣的难度。另外,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传统性别角色分工被打破,婆媳关系、家庭暴力等问题增多,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人们的婚姻选择。
社会经济压力。从现实情况来看,在经济疲软的大环境下,同时高房价、高生活成本、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等情况,使得许多年轻人面临经济压力以及就业压力,这些都使得多数年轻人对未来持不乐观态度,秉持着“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想法,自然对婚姻的投入减少。
为了刺激婚育,我国各地方政府接连出台鼓励生育政策。前些日子民政部起草的《婚姻登记条例(修订草案征集意见稿)》全文公布,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不再需要户口簿,并取消了地域管辖,同时,结合《民法典》,草案新增了关于30天“离婚冷静期”“婚前隐瞒重大疾病可撤销婚姻”等条例。此消息一出,瞬间引起热议,不少人发问:想出这招,是不是为了提高结婚率?
促进婚育的政策如果只是停留在改变观念上,而没有触及到年轻人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如经济压力、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女性职业发展障碍以及家庭责任分配不均等,那么这些政策可能无法产生持久和实质性的影响力。要制定具有深远影响的婚育政策,需要综合考虑年轻人的实际需求和面临的挑战,从多个层面进行切入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年轻人对婚姻的热情与信心,进而促进人口结构的优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