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到底有没有侵吞国有资产?

鸿树和趣事 1周前 (04-13) 阅读数 12 #社会

柳传志到底有没有侵吞国有资产?近年来,柳传志和联想在改制过程中是否侵吞国有资产的争议甚嚣尘上。大众对这一问题高度关注,网络上相关讨论层出不穷,那么,按照当时的法律,怎样的行为才算侵吞国有资产?联想的做法与之有何区别?大众的想法与国家法律的差距又在哪里?

从法律角度来看,在国企改制的关键时期,相关法律法规对国有资产的保护有着明确且细致的规定。例如,1993年《公司法》的颁布,为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国企改制过程中,涉及国有资产转让时,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包括但不限于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等。资产评估需由具备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且评估结果应真实反映国有资产的价值。如果在这一过程中,故意压低国有资产的评估价值,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将国有资产转让给特定关系人,使国有资产遭受损失,就可能构成侵吞国有资产的违法行为 。此外,在2009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中,更是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国有资产的交易等方面作出了全面且严格的规范。若国有企业改制时,不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擅自处置国有资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同样属于法律所禁止的侵吞国有资产行为。

大众普遍认为,联想在2009年中科院将其持有的联想控股29%股权转让给泛海集团这一事件中存在侵吞国有资产的嫌疑。当时,联想控股2008年底净资产为139.73亿元,29%股权对应的净值为40.52亿元,而泛海集团是以27.55亿元的价格受让,巨大的差价让大众觉得这是在“贱卖国有资产” 。再加上柳传志与泛海控股集团法人卢志强同属“泰山会”成员,且股权转让对受让方设置的条件与泛海自身条件高度契合,这一系列因素加深了大众的怀疑。还有联想的股权结构变迁,职工持股会相关的股权变动,也被大众质疑是柳传志等管理层为掌控更多股权、侵吞国有资产而进行的操作。

然而,联想的行为并不构成侵吞国有资产。以2009年那次股权转让为例,虽然表面上看有巨大差价,但实际上,联想控股2008年的净资产139.73亿元包含了少数股东权益62.02亿元,这部分不属于联想控股 。扣除掉少数股东权益,归属于联想控股的权益(即归母净资产)是77.71亿元。因此,国科控股转让29%股权,对应的净资产价值是77.71×29% = 22.54亿元。卖给泛海的价格是27.55亿元,不但没有国资流失,反而还有5.01亿元的溢价。并且,此次股权挂牌交易时,中联资产曾出具《评估报告》,整个交易过程是经过专业评估和规范程序的,不存在故意压低国有资产价值进行转让的情况。

大众想法与国家法律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对复杂财务数据和法律程序的理解上。大众往往从直观的价格差异和人际关系角度去判断,缺乏对企业财务报表中各项数据含义以及法律规定的严谨程序的深入了解。在法律层面,判断是否侵吞国有资产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依据严格的法律条文和程序进行判定,而不是仅凭表面现象和主观猜测。

联想在柳传志的带领下,从一个小型计算机贸易公司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科技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为中国企业赢得了声誉,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为国家贡献了可观的税收。在未来,希望联想能够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为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鸿树和趣事

鸿树和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