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其坤院士:量子计算机也许永远研制不成功,也许需要10年到20年
量子计算机:人类智慧的巅峰挑战与未来算力的曙光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薛其坤指出,量子计算机的研发难度堪称“人类智慧的巅峰挑战”,甚至超越了首次登月的复杂性。这一观点与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塞尔日·阿罗什的预测不谋而合——量子计算机的问世可能需要10至20年,甚至可能永远无法实现。
算力滥用:量子计算可能被用于大规模监控、心理操控等侵犯人权的行为;
不可验证性:量子算法的“黑箱性”可能导致错误决策无法追溯,如金融系统崩溃;
存在性风险:若量子AI与量子计算结合,可能催生超出人类控制的“超级智能体”。
“技术越强大,责任越重大。”薛其坤引用图灵奖得主姚期智的观点,“量子时代的伦理规范必须与技术发展同步,否则算力的跃迁可能成为文明的断层。”结语:站在第三次量子革命的门槛上从1927年索尔维会议上的第一次量子革命,到今天的量子信息科技,人类正在开启第三次量子革命。薛其坤感慨道:“这次革命的复杂性远超以往,它要求科学家不仅是技术工匠,更是文明守护者。”量子计算机或许不会成为每个人书桌上的工具,但它将成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解决文明危机的“终极算力”。正如阿罗什所言:“科学的意义不在于确定答案,而在于提出更深刻的问题。”量子计算的未来,正是人类智慧与未知世界的永恒对话。当薛其坤院士在中关村论坛结束演讲时,会场投影屏上出现了一张1947年晶体管发明者肖克莱的黑白照片。他轻声补充:“从肖克莱的‘三明治’到未来的量子比特,人类用80年走完了一条从沙子到比特的道路。下一段旅程,或许需要更久,但星光始终在前。”复制再试一次分享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