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查杜邦,Tyvek好景不在?
大名鼎鼎的杜邦公司,其在中国的分公司,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4号被中国国家市场监督总局发起反垄断调查,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杜邦中国被指控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可能涉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如捆绑销售、价格操纵)或垄断协议(如排他性条款限制竞争)。

具体的调查领域包括高科技材料(如医疗防护用Tyvek®膜、电子化学品)及农业生物技术(如先锋良种)等领域的市场行为,这些领域杜邦在华市占率超80%。
这里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Tyvek膜,其中文名称叫做闪蒸纺丝技术,通过这种技术生产出来的材料,有这几方面特别的优点:
第一,重量轻,每平米仅有30-60克;
第二,强度高,强度远超普通无纺布,耐撕裂、耐穿刺,拉伸强度是聚丙烯纺黏布的2-3倍;
第三,关键是防水还透气,这主要是其独特的微孔结构可阻隔液体和粉尘(防水防尘),同时允许气体分子通过(透气),适用于医疗防护和包装
简单的总结,一句话,就是轻如纸、韧如布,防水透气还能隔绝病毒,这使得它一经面世,就在医疗防护服、医疗器械包装、建筑上的防水膜,以及在军事、航天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杜邦也凭借着这个技术,多年来在中国医疗防护和高端包装市场的占有率约高达80%,可谓赚的盆满钵满。

江苏青昀新材生产的“鲲纶Hypak”材料
然而,杜邦的好日子随着中国企业的崛起而不那么好过了,中国闪蒸纺丝技术近年来取得重大突破,成功打破美国杜邦公司长达60年的技术垄断,实现从工艺到量产的全面自主化。
厦门当盛新材料,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于2016年宣布成功制备首束闪蒸法超细聚乙烯纤维,2019年建成国内首条产业化生产线,产品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2024年产能扩至3000吨/年,2025年规划产能1.2万吨,成本较进口材料降低30%。
江苏青昀新材自主研发“鲲纶Hypak”材料,通过欧盟RoHS、美国FDA等认证,2023年建成1.5万吨产能生产线,全球市场占有率33.19%。
由于原始的闪蒸纺丝技术是杜邦1955年申请的专利,早在1975年就过期了,即便后面杜邦通过工艺微调(如溶剂体系、设备优化)申请新专利,但原始闪蒸纺丝技术专利不再受保护,因此中国企业生产闪蒸纺丝材料并不侵犯专利。

图源:江苏青昀新材
眼看着中国企业的崛起,杜邦着急了,眼看着竞争不过,就又开始动了歪脑筋,开始使用盘外招了:
1、2024年10月,杜邦在美国发起“337调查”,起诉18家中国材料企业(如江苏青昀、厦门当盛),试图扼杀国产替代进程。
2、强制要求下游厂商采用杜邦技术标准,使国产材料即使性能达标也难以通过行业认证。
3、强制医疗、电子等下游企业签订"二选一"条款,禁止采购国产替代材料(如鲲纶Hypak),违者威胁断供。
4、对中小客户提价30%,对大客户低价倾销(Tyvek售价低于国产成本价),挤压本土企业利润空间。
5、捆绑销售,将Tyvek与杜邦其他化工产品捆绑销售,变相提高国产材料采购成本。
6、以"取消合作资格"胁迫医院、半导体厂商放弃国产材料,某三甲医院透露被要求共享客户数据以监控采购流向。
7、未依法申报在华子公司控制权变更,通过隐蔽并购消除潜在竞争对手。
果然是屹立于化工行业200多年的老牌企业,各种手段使起来得心应手,丝滑无比。
然而它忘了这是中国,以往在其它国家无往而不利的手段,在中国碰壁了。
本来杜邦如果在中国老老实实赚钱,中国也不会说什么,甚至在中国没有取得闪蒸纺丝技术突破之前,都默默承受杜邦的垄断地位。
然而在中国企业已经实现了技术突破,杜邦还想依靠垄断地位打压中国企业,那不好意思,中国国家市场监督总局正发愁2025年的反垄断业绩在哪里呢。
如果杜邦的垄断行为认定成立,杜邦可能面临年销售额10%,约25亿元罚款、强制专利授权等处罚。更为严重的是,一旦垄断破除,杜邦在华业务可能腰斩。毕竟,中国的“发达国家粉碎机”的称号可不是大风刮来的,国产的Tyvek成本比杜邦低30%。

全球闪蒸法材料年需求超25亿平方米,国产化将重构万亿级产业链(如医疗防护、新能源包装)。中国通过法律手段打破技术封锁,推动高端材料自主化。
展望未来,国产闪蒸纺丝产能2025年预计2.7万吨,10年内突破10万吨,国产的鲲纶等产品已打入欧美市场,杜邦技术垄断壁垒正被瓦解。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