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只有两个人,在敌军人数是我军10倍以上的情况下,仍旧敢打

轮回历史 1周前 (03-23) 阅读数 69 #历史

打仗,敌我双方的人数比例是领兵者首先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对此,《孙子兵法》提到:“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孙子兵法这句话意思是指,如果我方人数是敌人的十倍则包围他,我方人数是敌人的五倍就进攻他,我方人数是敌人的一倍有就要设法分散敌人,我方和敌人的力量相等就要设法击败敌人,如果兵力比敌人少就要退却,实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决战。

顶级军事家孙子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如果兵力比敌人少就要退却,最好避免决战。但“兵者,诡道也”,我军将星辈出,以少胜多的战例很多。徐帅的晋中战役6万对阎锡山10万,刘帅的定陶战役5万对国民党的30万,粟裕的淮海战役60万对80万,等等诸多战役,不一而列。基本上都是在5倍以内的差距,因为人数差距太大,确实不好打。

但人民军队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一支军队,很多没有前例的仗,我军都敢打。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在敌军人数是我军10倍以上的情况下,我军还是有人能够从容以对,仍旧敢打。

我们要知道,孙子兵法都说了,十则围之,敌人数量10倍于我军,可以围上一重,一般情况下,绝无生还之可能,但奇迹往往发生在我军。

我军第一个面对敌军人数是我军10倍以上情况的是彭德怀元帅。

1929年1月,国民党第三次“围剿”井冈山的时候,动用了超过3万人的兵力。

毛主席制定了“围魏救赵”的策略,亲率红四军主力3600人携1100支枪,朝江西的南端,朝赣、湘、粤三省交界的大余县进发。在毛泽东的心目中,大余县成了“魏国”,井冈山是“赵国”。他要进攻大余县,吸引包围井冈山之敌南下,以求“围魏救赵”。

但有时候在绝对实力面前,策略虽然是正确的,但我军仍旧面临困境,敌人分兵去救“魏国”大余,可还有接近3万人继续围困井冈山“赵国”。正在攻山的敌军不仅没有解除对井冈山的围困,而且攻势更加猛烈了。

此时,留守井冈山的是彭德怀的红五军,虽然建制上是一个军,实际上彭总手里只有700来人。根据彭总自述:

“进攻井冈山之敌,全部兵力大约是12~14个团。每团平均以2000人计,当在2.4万至2.8万人之间。我以七八百人对上述敌军兵力,敌优我劣,是三四十倍之比。”

虽然双方力量悬殊,已经超过30倍了,但彭总还是要打,可惜最终井冈山失守了,但彭总仍旧突围出山。

第二个面对敌军人数是我军10倍以上情况的是毛主席。

五次反“围剿”战争,其中第三次以及第五次的兵力最为悬殊。第三次,红军只有3万人,国军有30万,兵力人数比在1比10,但毛主席还是打赢了。第五次,我军10万,敌军100万,兵力人数比仍旧是1比10,但由于毛主席被边缘化,打输了,中央红军被迫长征。

中央红军在长征之前有8.6万人,经过湘江战役后,锐减到3万人。

在四渡赤水的时候,敌军包括蒋介石嫡系中央军(8个师)、湘军(3个师)、川军(15个旅)、滇军、黔军(6个师)等,总兵力达40万人,毛主席又一次面临敌人兵力超过我军的10倍的局面,而且这一次没有深山丛林做掩护。

老蒋意图将红军围歼于长江以南、乌江以北的狭窄区域,面积大概是只有七八平方公里的山崖,朱老总、周总理虽然有一定的军事能力,但也没这个能力把红军救出去,至于其他人更不行。

遵义会议,中央给了毛主席在军事方面是周总理助手的位置,可能大概只是想让毛主席试一试而已,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把个烂摊子撂给了毛主席,没想到,毛主席真的力挽狂澜,双方兵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毛主席硬是打赢了,挽救了红军。

长征过后,我军三大方面军主力会师,实力有所增长,后期经过发展积累,我军人数增长很快,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敌人10倍于我军的情况,因此,只有毛主席和彭总,展现过敌人10倍于我军的情况下,仍旧敢于作战的魄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轮回历史

轮回历史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诗能言志,乐且陶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