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应该怎么“追风”?
文 | 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北京周末的极端大风天气,成为媒体竞逐的新闻"风口"。短视频UGC内容、算法推荐、直播报道,从各种角度影响着公众的风险认知。
01
UGC内容带来恐慌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极端天气事件催生了一场全民参与的传播狂欢。短视频平台上,普通市民用手机记录下的街头树枝折断、窗户摇晃的画面,让大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临场感和代入感。这些来自一线的视角,弥补了专业媒体无法覆盖的角落,形成了多维度的事件拼图。
然而,全民报道背后却暗藏隐患。部分平台在整合UGC内容时,为了追求流量和用户停留时长,对惊悚、危险的画面不加节制地呈现。大量房屋坍塌、行人被吹倒的视频被算法优先推荐,这种选择性呈现导致公众对风险判断出现偏差。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过往的极端天气视频,在没有经过严格审核的情况下被故意曲解传播,造成了用户不必要的恐慌情绪。
02
流量追逐挖认知陷阱在此次极端大风天气报道中,算法出现明显的导向偏差。为吸引用户眼球,算法倾向于推送更高等级的危险预警或是夸大灾害程度的信息,而相对平实的科普内容和官方通报却被边缘化。
虽然人类对负面信息存在天生的注意偏向,但当算法不断强化这种倾向时,用户势必陷入一个越来越窄的信息茧房。在这次极端天气的报道中,信息环境的扭曲导致许多市民产生了过度反应,超市出现抢购潮,部分家长甚至提前让孩子停课,而这些行为与实际的天气风险严重不匹配。
要打破认知陷阱,平台的算法调整是第一步。重新评估推荐机制的价值观,在流量指标之外引入公共价值维度。如给予气象局、权威媒体等信源更高的权重,确保官方预警能够突破信息茧房;建立极端天气专题页面,人工整合不同风险等级的区域信息,让算法在保持商业价值的同时,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03
媒体直播保障信息全面在极端大风报道中,主流媒体构建的"现场+专家"的完整报道体系,既呈现实况又确保准确性。与短视频平台UGC内容相比,媒体专业采编团队、稳定技术及广泛信息渠道,是提供更全面、权威信息的保障。
媒体直播的即时性与现场感,让观众真切感受极端天气威力,增强信息可信度。同时,通过整合多方信息,邀请专家实时剖析大风成因、预测趋势并给出应对策略,这种深度解读远超 UGC 的碎片化信息。主流媒体在直播时积极传播政府应对举措、安全提示等,展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
除此以外,通过多路记者的视角,媒体既呈现受灾严重区域,也关注城市基础设施运行,使公众对大风影响下的城市全貌有清晰认知。互动性也不断增强,通过专家在线回答直播页面观众留言,既保持专业权威又增强信息传播的针对性。
在极端天气报道中,信息传播的多重渠道带来了多元视角,但算法推荐提升的传播效率却同步扭曲着风险认知。只有当UGC内容规范整合、算法推荐优化权重、媒体直播平衡呈现时,极端天气报道才能真正成为连接科学与公众的可靠桥梁。
校对 | 李立军主编推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