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系发生了一起小小的“事故”。那是个互联

夜安赏世界 2025-11-21 08:16:13

1982年9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系发生了一起小小的“事故”。那是个互联网还没影子的年代,科学家交流靠的是一种叫“电子公告板”(BBS前身)的原始系统。但这群当时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聚在一起,并没有只讨论代码,而是为了一个物理思考题吵得不可开交。题目是这样的:如果一部电梯突然自由落体,里面的一根蜡烛和一滴水银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本是一场纯粹的学术探讨,直到一位名叫霍华德·盖尔的计算机科学家决定抖个机灵。他在公告板上发了一条标题耸人听闻的帖子:“警告!”接着声称,由于物理实验失误,一部电梯已经被水银污染,甚至引发了轻微火灾。虽然他在后续的帖子里澄清这只是个玩笑,但为时已晚。不少不明真相的师生真以为学校出了生化危机,甚至引发了恐慌。这件事让大家意识到一个在当时的数字世界里还没被解决的严重Bug:隔着屏幕,你根本看不出对方是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还是真的十万火急。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我们可以靠眨眼、耸肩、语调来传递“我在开玩笑”的信号,但在只有绿色字符跳动的黑色屏幕上,这些线索统统消失了。为了防止以后再出现这种因误读语气而引发的“口水战”甚至恐慌,这群科学家决定:我们需要发明一种标记,专门告诉别人“我在开玩笑”。第二天,讨论区这就变成了一场“头脑风暴”现场。现在的我们很难想象当时的硬件环境有多简陋。那时的电脑终端(比如经典的DEC VT-100)根本没有图形界面,没有像素画,也不能发图片。你能用的,只有美国标准信息交换代码(ASCII)里规定的95个可打印字符——也就是键盘上那点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要在这么苛刻的限制下搞出花样,大家的脑洞开得很大。有人建议在标题里加个星号(*),像给文章加注脚一样;有人提议用百分号(%),或者干脆用“&”符号,理由是它长得胖乎乎的,“看起来很滑稽”;还有人给出了更复杂的方案,比如用 { },说这看起来像是一个露齿笑的嘴唇。但这些方案要么太抽象,要么太难懂,很难在第一时间传达情绪。直到9月19日,一位叫斯科特·法尔曼(Scott Fahlman)的年轻教授终结了比赛。并没有惊天动地的灵感爆发,法尔曼只是做了一个最具极客精神的动作:把头向左歪了90度。他在帖子里写道:“我建议用以下字符序列来标记玩笑::-) 请侧着看。” 为了严谨,他还顺便补全了这一逻辑:“考虑到现在的趋势,也许我们更需要标记那些不是玩笑的内容,请使用 :-(。”这个方案简直是天才之作。它不需要重新定义符号的含义,不需要复杂的解释。在这个只能显示纯文本的荒原上,法尔曼利用人类大脑原本就有的“人脸识别”本能,硬生生拼出了一张笑脸。它立刻就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内部流行开了。随后,通过阿帕网(ARPAnet,现代互联网的雏形),这个侧躺着的笑脸迅速传遍了斯坦福、麻省理工等各大高校和实验室。不到几个月,连施乐公司的研究员们都开始在邮件里互相发送各种变体,比如没鼻子的 :) 或者是戴眼镜的 8-)。这段奠定网络社交礼仪的历史,差点就永远消失在电子垃圾堆里了。随着技术迭代,当年记录这些讨论的公告板数据被清空,磁带被覆盖。直到2002年,为了验证“笑脸到底是谁先发明的”,微软的研究员迈克·琼斯发起了一场“数字考古”。技术人员翻遍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仓库,找到了1982年的备份磁带。但这还没完,他们还得去旧货市场淘来能读这些老古董磁带的驱动器,再编写程序解码那些早已过时的文件格式。经过几个月的抢救,他们终于在海量的数据碎片中,复原了那场关于水银电梯的讨论,以及法尔曼那条著名的建议贴。虽然现在的我们已经习惯了使用更精致的Emoji(绘文字)——那是后来日本人从漫画符号中汲取灵感,并在智能手机时代由苹果和Unicode联盟标准化的产物——但法尔曼的笑脸依然有着特殊的地位。Emoji是精美的图片,而颜文字和表情符号则是人类在极度匮乏的技术条件下,用仅有的工具敲打出的温情。它证明了,无论介质多么冰冷,无论相隔多远,人类总能找到办法,让对方看到自己嘴角的弧度。 :-)~~~~~~图源:Benj Edwards / DEC信源:Benj Edwards 发在 ArsTechnica 的相关报道

0 阅读:1
夜安赏世界

夜安赏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