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曾感慨万分地说,美国根本就不是中国的竞争对手,原因很简单,就是中国人可以不以赚钱为目标,而在美国,不赚钱的事是没人干的。不以赚钱为目标那以什么为目标呢?不以赚钱为目标那以什么为目标呢?说到底就是为了国家的强大,为了国家利益可以心甘情愿地牺牲经济利益。这是中国强大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你知道鲁比奥这话为啥能戳中不少美国人的焦虑不?他可不是随口瞎感慨,作为美国共和党内常年研究中美竞争的政客,他见过太多美国企业“见钱眼开”的操作,也盯着中国干了不少“看似不赚钱、实则补短板”的事。就拿基建来说,美国早在2010年就喊着要修加州高铁,结果呢?因为企业觉得“修高铁投入大、回本慢”,加上各州扯皮,十几年过去了,连100公里都没修完,最后干脆停了项目;咱中国不一样,修兰新高铁的时候,不少人算过账,这条连接甘肃、青海、新疆的高铁,穿越戈壁沙漠,初期客流量少,每年光维护成本就得好几亿,短期肯定赔本。可国家还是拍板修了,2014年开通后,不光让新疆到北京的火车时间从40多小时缩到12小时,更带动了西部的农产品外销——新疆的葡萄、哈密瓜通过高铁运到东部,48小时就能上老百姓的餐桌,现在这条高铁每年带动西部相关产业增收超200亿,你说这是“不赚钱”吗?是前期愿意为国家长远利益扛下短期亏损。 再说说芯片领域,鲁比奥肯定也清楚,美国的英特尔、高通这些巨头,为啥不怎么愿意搞成熟制程芯片?因为成熟制程利润薄,不如搞先进制程赚得多。可咱中国呢?中芯国际当年砸钱建28纳米生产线,不少人说“这技术都不算先进了,赚不了大钱”,但国家知道,汽车、家电、工业设备都离不开成熟制程芯片,要是被人卡脖子,整个产业链都得停。所以哪怕前期每年投入上百亿,甚至一度亏损,还是坚持搞,现在中芯国际的28纳米芯片产能占了全球15%,不光供应国内企业,还能出口到东南亚,这就是“先补短板、再谈赚钱”的思路。还有上海微电子,研发DUV光刻机,前后花了十几年,投入超300亿,期间没卖过一台整机,换美国企业早放弃了,可咱就是咬牙干,因为知道没有光刻机,芯片产业就是“空中楼阁”,现在它的28纳米DUV样机已经能稳定运行,这背后哪是“不赚钱”,是把国家利益放在了利润前面。 更明显的是航天领域,美国现在搞航天,大多靠商业公司,比如SpaceX,马斯克干这个首先得考虑能不能赚钱,所以重点放在可回收火箭、星链这些能快速变现的项目上;咱中国搞空间站,投入超600亿,从2011年到2022年建成,前十年基本没什么直接经济回报,可国家还是坚持,因为空间站能带动航天材料、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一堆高科技领域突破,现在中国空间站已经接待了多个国家的宇航员,还开展了上百项科学实验,这些技术未来能转化到医疗、通信等行业,带来的价值远超初期投入。你看咱的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哪一个不是前期砸钱、长期见效?美国不是没这技术,是没哪个企业愿意扛着“不赚钱”的压力干,政府也协调不动——毕竟美国国会拨款得看“能不能给选民带来好处”,远的项目没人愿意支持。 鲁比奥说“美国不是对手”,其实是看清了两种模式的差别:美国是“资本说了算”,不赚钱的事,企业不干、政府推不动;中国是“国家利益优先”,只要对国家强大、对长远发展有用,哪怕短期不赚钱,也能集中力量干。不是咱中国人不爱钱,是咱知道,有些钱得先“舍”出去,把短板补上、把基础打牢,后面才能赚更稳、更长远的钱。就像当年修青藏铁路,多少人说“修到西藏赚不了钱”,可现在呢?青藏铁路每年运送游客超500万,带动西藏GDP年均增长10%以上,还巩固了边疆稳定,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收益”? 美国的问题就出在“短视”上,企业只看季度财报,政客只看任期内的政绩,没人愿意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咱中国不一样,从“两弹一星”到现在的芯片自主、航天突破,都是一代又一代人盯着“国家强大”这个目标,甘愿牺牲短期利益。鲁比奥看明白了这一点,所以才感慨“不是对手”——毕竟靠资本驱动的短期利益,永远拼不过靠国家意志支撑的长远布局。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