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8 岁的战士至死都没尝过爱情的滋味,牺牲前,奄奄一息的小战士,恳求护士能够抱抱他,未曾想护士的一个举动,让人当场泪奔! 赵维军出生在陕西汉中一个普通农村家庭,1968年左右来到世间。家里穷,父母靠种地维持生计,他从小就帮着干农活,没读多少书。高考落榜后,他没纠结复读,直接报名参军,加入云南边防部队某连。那时候部队生活苦,他适应得快,战友们喊他小赵,因为他跑步总冲在前,干活特别勤快。指导员评价他像头小牛犊,一根筋,能吃苦。1986年,他驻守老山前线,那地方潮湿阴冷,战士们挤在猫耳洞里,面对敌军炮击,他坚守岗位,参与阵地防御和布雷任务。 张茹比赵维军大两岁,来自江苏扬州一个军人家庭,外公是老红军,父母做航空科研。她从小听故事,长大后读南京医科大学,毕业时志愿支援前线。1986年,她20岁,来到老山战场当护士。战场医疗条件差,她处理各种伤员,用止血夹和氧气设备抢救。第一次遇上这么重的伤就是赵维军。她适应战场节奏快,协助医生包扎止血,没一点娇气。 赵维军在部队里表现突出。他所属部队是兰州军区47军141师421团,1986年4月轮换到老山松毛岭阵地。阵地四周布满地雷,他执行侦察时小心翼翼。战友们喜欢他,因为他年纪小却不怕苦,冲锋枪握得紧。部队强调保家卫国,他把这当成青春梦。张茹在医疗所工作,面对炮火,她保持冷静,处理伤员时动作利索。她来自后方医院支援,带了基本医疗用品到前线。 1986年7月,赵维军小组执行突击侦察任务,完成布雷后撤退途中遭越军伏击。榴弹爆炸,弹片击中他胸口。他倒地后鲜血涌出,手还握着枪。战友抬他回救护所,途中担架颠簸。他到时呼吸弱,脸色白。张茹上前按伤口,用止血夹固定,接氧气。他眼神停在张茹脸上,艰难问自己状况。张茹说已止血,让他坚持。他摇头,取出写给母亲的信递过去,要转交。然后停顿,看着她请求抱一下。 张茹俯身抱住他,他身体冰冷,胸口几乎没起伏。他耳边说谢谢。张茹泪滴在他脸颊,她吻他额头。他嘴角上扬,眼睛闭上,手抓她袖口。王红举相机按快门,记录下来。赵维军没回应,张茹喊他名字,医生盖上白布。帐篷里人沉默。王红是兰州军区47军摄影干事,随队拍摄战场实况。这张照片捕捉到战士最后温情。 照片名为《死吻》,王红送往后方,随报道刊登。照片在报纸杂志流传,展现战争中人性一面。张茹调回后方医院,继续护理工作。她处理日常伤病,参与培训。记者问她,她说那是普通举动,像姐姐或母亲。赵维军追认为革命烈士,遗体运昆明安葬在烈士陵园。母亲接信哭泣,信里记他参军生活和思念。 照片获全国摄影一等奖,北京颁奖,王红讲拍摄过程。照片收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展厅玻璃柜中。参观者看后了解老山故事。张茹后来重返老山,到陵园看赵维军墓,放花擦碑。战争持续多年,牺牲战士多,老山战役是自卫反击战一部分,从1979到1989,边境冲突不断。中国军队防守边疆,付出代价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