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逝世身上盖的是国旗,而钱学森逝世盖的是党旗,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在北京去世。那天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上,现场气氛很庄重,遗体上覆盖着鲜艳的国旗。 有人说杨振宁是华人第一位诺奖得主,是把世界级科学成果带回祖国的人,盖国旗理所当然。 但也有眼尖的,立刻想到十多年前钱学森去世,盖的却是党旗。这是不是有啥讲究在里面? 其实,区别就在于两位先生的身份和他们一生的轨迹。杨振宁一开始不是我国公民,年轻时去了美国,后来恢复了国籍,回国定居,做了很多推动国内物理学发展的事,但他不是中共党员。 他长期以科学家身份活动,为国家科技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但没有党内职务。而钱学森,早年也是留洋,五十年代毅然回国,是我国航天和“两弹一星”事业的关键人物。 他是中国共产党党员,还担任过不少重要党内职务,不仅是科学家,更是党和军队的领导干部。 这就说到我国的一个惯例。对于中共党员,特别是在党和国家有重大贡献、担任重要职务的人去世时,遗体告别仪式上会盖党旗,这代表着党对他一生奉献的高度认可。 钱学森就是这样。2009年去世时,官方安排得很正式,现场党旗鲜红,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到场送别。这是对他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身份的最高致敬。 而像杨振宁这样虽然不是党员,但为国家做出极大贡献的顶尖科学家,去世时就会选择用国旗。 这种礼遇其实也是对科学家最高的尊重。大家都知道,国旗是国家的象征,覆盖国旗就是在说,这个人的一生和国家发展息息相关,是国家的骄傲。 近年来,像杨振宁这样享受国旗礼遇的,基本上都是在国际国内有巨大影响的非党人士、院士或专家。政策上有明确标准,操作时也很谨慎。 其实不光我国,很多国家都有类似做法。比如美国,军人和对国家有杰出贡献的人去世时会盖上国旗。 俄罗斯、法国等国也有自己的旗帜礼仪。我国的安排,是结合了本国传统和国际惯例,既体现对党员的最高尊荣,也体现对国家人才的无上敬意。 党旗和国旗没有高低之分,都是最高规格的送别方式,只不过适用对象不一样。 再具体一点,党旗更多是给那些一辈子在党内工作的老党员、老干部,或者像钱学森这样对党和国家都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而国旗,则是对那些虽然不是党员,但在国家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有突出成就的人,比如杨振宁。两者都代表着国家和人民的敬意,只是表达方式略有不同。 说到底,这种区别更多是制度层面的安排,而不是对个人贡献大小的评价。杨振宁和钱学森,都是我国最顶尖的科学家,他们为国家、为民族做的贡献,大家心里都有数。 国家和党分别用不同的仪式送别他们,其实都是用最隆重的方式表达敬意。 并不需要太纠结于旗帜的不同,重要的是这种仪式背后所表达的对人才的重视,对科学精神的尊重。 参考:杨振宁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遗体安卧鲜花翠柏丛中 身上覆盖鲜红国旗——海客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