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得防着点俄罗斯?说白了,普京今年72岁,这位掌舵俄罗斯25年的硬汉终

老阿七说史 2025-10-20 15:46:45

为什么说中国得防着点俄罗斯?说白了,普京今年72岁,这位掌舵俄罗斯25年的硬汉终究会迎来谢幕,那么万一接普京班的人是个亲美派,中俄现在抱团取暖的局面会不会一夜翻车? 普京72岁了,掌控俄罗斯25年,能打能扛,政坛铁人,可他终究不是制度,哪怕再强硬,也躲不过时间这把刀。 问题摆在眼前:一旦普京退场,下一个人要是改了路线,转身向美国伸出橄榄枝,中俄现在这“抱团取暖”的局面,会不会说翻就翻? 普京之于中俄关系,是顶梁柱般的存在。 从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西方集体围堵俄罗斯开始,普京直接开启“向东看”模式,拉着中国走得更近,这不是感情,而是现实,西边的门关了,只能往东开。 这些年,中俄互称“老朋友”,画面看起来确实挺暖,但如果把这段关系掰开了看,靠的是啥? 靠的是能源管道、贸易额、联合国配合、安理会投票,归根到底,靠的是“利益捆绑”。 光是天然气这个事,俄罗斯通过“西伯利亚力量”每年给中国输送数百亿立方米,还计划上马“西伯利亚力量2号”,指着这条管道吃饭的不止是中国。 俄罗斯经济被西方制裁压得喘不过气,天然气卖给中国,是它的“输血管”。 再看贸易,2023年中俄双边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俄罗斯卖给中国的,不止是石油、煤炭、粮食,还有它一个“被西方拒绝”的市场需求。 而中国这边,也在用这场合作,拓展自己的能源和地缘安全。 这种“抱团”,不是兄弟情,是现实压出来的“互利联盟”。 别看俄罗斯表面上对美国怒气冲冲,骨子里想“回归西方”的人,还真不少。 一方面是那些受西方教育的政商精英,很多人资产在伦敦、家人住在纽约,嘴上说着“反美”,心里盼着“解冻”。 尤其是寡头集团,他们在欧美被冻结的资产动辄上百亿美元,想不想拿回来?当然想,可要拿回来,得干嘛?得“改善关系”。 俄罗斯的寡头和技术官僚,正在试图寻找“软着陆”的出口,而这个出口,很可能就是“亲美路线”。 历史也不是没试过,从叶利钦到梅德韦杰夫,再到普京早年,也都曾尝试对美示好,只是屡屡热脸贴冷屁股,最后才走上对抗。 但如果未来真有个新领导人上台,哪怕他不是抱美国大腿,只要稍微往西走一步,都会让现在这中俄合作模式,失去平衡。 更别低估权力结构的影响,很多人觉得俄罗斯也“听民意”,可真不是这么回事。 在那儿,军方、寡头、情报系统才是话语权的核心,只要他们觉得“和美国和好”能让自己资产回家、制裁缓和,那就可能推动政策大转弯。 这事可不是“吓唬人”,如果俄罗斯真来了个亲美派,中国面临的不只是“少个盟友”,而是实打实的战略风险。 首先是能源,现在中国大力推进能源多元化,“西伯利亚力量”就是重要一环。 要是美国跟俄罗斯谈条件,说“你别给中国供气了”,哪怕不能全停,也可能让中国的能源布局被打乱。 要知道,能源不是水龙头,说关就关,背后是几十年规划和投资。 其次是经贸合作,中国在俄罗斯投资的不少,比如远东农业、交通基础设施、电力等。   如果俄罗斯转向欧美,这些项目不是黄了就是得重谈,之前铺下的路就可能变成“死资产”。 还有更大的问题——国际舞台上的配合,如果俄罗斯在联合国安理会不再站在中国这边,甚至在一些关键议题上“搁置合作”,那中国在国际舆论和外交博弈中,压力就得自己扛。 最敏感的,是军事技术,中俄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军事合作和技术交流。 如果俄罗斯真反过来,把这些信息拿去换美国的好感,那中国的一些技术路径就可能暴露,这种“战略泄密”的可能性虽不高,但不能不防。 说到底,这并不是要跟俄罗斯闹掰,而是要提前准备,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中国的底气,不能建立在别人“一直对你好”的假设上。 能源上得更分散,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中东的沙特、伊朗,这些国家的资源储备和政治灵活性,都能成为替代选项。 同时,中国也要加快液化天然气的接收和储存能力,海运和陆运两条腿走路。 对俄罗斯的合作也得“加防火墙”,比如合同里设置更高的违约赔偿,关键项目由中国主导,不被俄方掌控太多主动权。 在贸易结构上,不要太依赖俄罗斯市场,东南亚、拉美、欧洲的市场都要多下点功夫。 更重要的,是核心技术必须自立自强,无论是芯片、航空航天,还是新兴的量子通信、人工智能,都不能把命根子交在别人手里。 俄罗斯能合作当然好,不能合作,也得自己干得下去。 普京迟早会退休,中俄关系未来怎么走,谁都无法100%预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不能指望“兄弟情义”维系国家利益。 这不是说中国要对俄罗斯变脸,而是要有“底线思维”,朋友可以交,但不能只靠朋友,该合作的合作,该防备的也得防备。 国际政治从来不是讲感情的地方,永远的朋友不存在,只有永远的利益,无论何时,中国都要做到“稳住阵脚”,不被牵着鼻子走。 这,才是真正的大国智慧。 信息来源:环球时报

0 阅读:1
老阿七说史

老阿七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