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学者加德·萨阿德抛出惊人预言!他说:“内战即将降临西方,中国有望在未来成为犹太人最稳固的庇护之地!”美国私募大佬苏世民早已预见,他说:“世界的未来在中国!” 谁能想到?在世界动荡的当下,一个来自黎巴嫩的犹太学者和一个华尔街投资大佬,竟然不约而同地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东方。 加德·萨阿德,这位以犀利观点著称的社会学者,最近公开预言:“西方国家正处在一场看不见硝烟的内战边缘,而未来,犹太人最稳妥的避风港,或许不是纽约,也不是特拉维夫,而是中国。” 这番话一出,舆论哗然,他并非空口开河。 就在几年前,黑石集团创始人苏世民也曾直言:“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一个是学术圈的思想者,一个是资本界的风向标,他们的共同指向,值得细细琢磨。 萨阿德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西方社会的问题,已经不是“能不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还能不能收场”的问题。 就拿法国来说,穆斯林人口已占总人口近12%,而在巴黎,白人新生儿的比例持续下滑。 这不仅是人口结构的变化,更是文化土壤的动摇。 “查理周刊”事件、教师帕蒂被斩首,这些震惊世界的案件,不只是极端主义的疯狂,更是社会融合彻底失效的警示。 美国也好不到哪去,从“黑命贵”运动演变出的抗议潮,再到“零元购”风波,已经不是单纯的治安问题,而是深层次的制度性撕裂。 族群之间的不信任、阶层之间的隔阂、移民政策的混乱,正在把这个超级大国推向一场“非军事化”的内战。 苏世民曾对美国写字楼市场的前景表达悲观,他看得不只是房地产的冷暖,而是背后整个社会信心的崩塌。 连带着,西方传统盟友之间的裂痕也愈发明显。 英国、加拿大等国在2025年相继承认巴勒斯坦国,这种对美国中东政策的“阳奉阴违”,说明西方阵营早已不是铁板一块。 萨阿德提到中国会成为“犹太人最稳固的庇护地”,听起来有点戏剧性,但历史和现实都给出了答案。 二战期间,上海接纳了约1.8万名犹太难民,没有签证、没有限制,把虹口变成了真正的“诺亚方舟”。 如今走在华德路上,犹太难民纪念馆仍在静静讲述那段共患难的历史,白马咖啡馆、风雨同舟雕塑,见证着上海曾给予的温度。 美国前财政部长布卢门撒尔就出生在那个上海,他多次回访,感慨万千,他说:“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是中国收留了我。” 而今天的中国,依然保持着那份稳定和包容。 移民政策有序,绿卡制度严控非法流入;儒释道并存的文化传统,让不同信仰在这里找到平衡。 “你信你的,我吃我的”,不是口号,是现实。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治理能力,脱贫攻坚全面成功,5G网络、农村公路、快递进村,这些看似琐碎的民生细节,拼凑起来就是一个让人“心安”的国家。 这不是哪个国家都能做到的。 苏世民的选择,是很多资本家的写照,嘴上说着“看好全球”,脚却已经踏在了东方。 他和清华大学联合创办“苏世民学者项目”,旨在培养未来的全球领导者。 他不是做慈善,而是在下注。 他频繁与中国高层会谈,2025年3月还专门与副总理会面,商讨深化投资合作。 黑石集团的策略很清晰:美国市场不稳,政党斗争严重,社会趋势难以预测;而中国,虽然也面临挑战,但在硬实力和治理效率上,仍然是全球少数几个能“说到做到”的国家。 苏世民看重的,不只是中国经济的韧性,也包括其独特的制度优势。 中国可以集中资源办大事,不是理论,而是现实。 从脱贫到抗疫,从高铁到大湾区,这些“用脚投票”的资本,看的就是这些硬核能力。 萨阿德和苏世民,一个是学者,一个是资本家,出发点不同,但结论惊人一致。 对犹太人这样的民族来说,历史教会了他们一个最重要的生存法则:哪里稳定,哪里就是家。 萨阿德的预言,其实是对西方当前局势的深度悲观,是对“稳定”的本能渴望。 苏世民那句“未来在中国”,不是一句外交辞令,而是资本逻辑的真实反映,哪里有秩序,哪里有制度支撑,哪里就有长期价值。 两者的判断,正好从“避险”和“投资”两个维度,指向了同一个地方:中国。 当西方的裂痕越来越深,东方的稳定就变得尤为珍贵。 萨阿德的警示像一盏红灯,提醒人们不要对西方过于乐观;苏世民的行动像一个指路牌,告诉世界资本该往哪里走。 未来属于谁?也许不是谁最强,而是谁最稳,今天的中国,正是在波澜的世界中,成为那块越来越被信任的“压舱石”。 在这个变化的时代里,那些最敏锐的人,已经做出了选择。 信息来源:2025-10-17 ·台海网官方账号犹太学者加德·萨阿德抛出惊人预言!
犹太学者加德·萨阿德抛出惊人预言!他说:“内战即将降临西方,中国有望在未来成为犹
老阿七说史
2025-10-20 13:46:4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