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人民大会堂选址时,梁思成提议:不如就建在五棵松,可就在中央考虑之时,苏联专家却急匆匆地找来:不行。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8 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中央决定兴建包括人民大会堂在内的十大建筑,而这座象征国家尊严的建筑,从选址阶段就上演了一场关于城市规划与时代需求的深度探讨。 当时,建筑专家梁思成提出了一个颇具远见的方案:将人民大会堂建在五棵松。 那时的五棵松还是一片开阔农田,零星分布着村庄与古松,不仅距离紫禁城足够远,能完整保留古都风貌,还能为北京未来数十年发展预留空间,且平整的土地能有效控制建设成本,兼顾了文化保护与长远规划。 然而,这一方案在中央考虑期间,却遭到了以阿布拉莫夫为首的苏联建筑专家团队反对。他们的理由既关乎实际效率,也涉及象征意义:天安门周边早已形成完善的道路、供电与给排水系统。 若选址于此,至少能节省8个月前期准备时间,而1959年国庆前竣工的硬指标,容不得太多时间消耗在基础设施新建上。 更重要的是,苏联专家认为,如同莫斯科红场与克里姆林宫的关联,新政权的政治中心应与天安门这一标志性地标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展现国家权威,这也是国际通行的城市规划逻辑。 两种方案各有考量,决策层随即展开激烈讨论。周恩来多次主持会议听取双方意见,梁思成始终坚持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认为政治象征可通过其他方式传递;苏联专家则强调时代紧迫性与象征意义的重要性。 最终,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双方代表时定调:“人民大会堂就建在天安门西侧,让人民走进权力的心脏。”这一决定,既顺应了国庆献礼的时间要求,也让政治空间与人民的距离更近。 在选址确定后,建设过程中的挑战接踵而至。天安门西侧需拆除67处政府用房与684户民居,总计3993间房屋。 在国家号召下,群众积极响应,仅一个月就完成全部拆迁;地基下方三条古河道带来的淤泥与流沙难题,让原计划14.2万立方米的土方量暴增至35万立方米。 30万人次的义务劳动者从全国赶来,靠扁担、箩筐与独轮车日夜奋战。万人大礼堂33米高的穹顶无法用立柱支撑。 工程师包瑞林还设计菱形龙门架改变受力结构,成功吊装起55吨重的钢梁,破解了当时国内缺乏大型起重设备的困境。 即便最初的选址方案未被采纳,梁思成仍全身心投入设计,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融入其中。 12根大理石门柱撑起庄严门庭,134根巨型廊柱雕刻民族卷草花纹,内部各省级会客厅展现地方特色,敦煌艺术元素的点缀更让建筑兼具大气与文化底蕴。 1959年9月,仅用272天,这座总面积超17万平方米、相当于24个标准足球场的人民大会堂便正式竣工,比联合国大厦、悉尼歌剧院等国际建筑的建设周期缩短数倍。 此后六十余年,人民大会堂见证了无数重大历史时刻,成为国家议事与民主决策的核心场所。后来有人反思当年的选址,实则古都风貌的后续变化更多源于城市开发,而非人民大会堂的建设。 这座建筑的诞生,不仅创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迹,更凝聚着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的力量,彰显了新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成为承载共和国辉煌与人民意志的永恒地标。 那么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信源:(央视新闻——伟大的瞬间•新中国档案丨10个月,人民大会堂如何建成)
恢复黄复兴党部?郑丽文:组织再造国民党主席当选人郑丽文20日早上接受媒体联访
【3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