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射向中国的核导弹,在落地前,至少要闯过“四道鬼门关”! 从远海的“海红旗-26”,到边境的“红旗-9C”,再到大气层边缘的“红旗-19”和太空中的“红旗-29”,我们已经用一张“四层天网”,为国土撑起了绝对保护伞! 第一道鬼门关,设在远海大洋之上。 海红旗 - 26 部署于航母编队或万吨驱逐舰,依托舰艇雷达与预警卫星获取目标信息,在敌方导弹刚脱离发射平台时便启动拦截。 这类导弹采用两级火箭推进,一级为固体燃料提供初始动力,二级通过液体燃料修正姿态,尾部栅格导流片可精准控制飞行轨迹。 其拦截范围覆盖海岸线外数千公里,能在导弹助推段或上升段实施打击,将威胁尽可能阻挡在国土之外。配合舰艇编队的机动部署,这层防线可根据威胁方向灵活调整,形成流动的远海屏障。 导弹若突破远海拦截,便会遭遇第二道鬼门关 —— 部署在边境及沿海地区的红旗 - 9C。 这类装备与地面远程预警雷达联网,雷达探测距离可达数千公里,能同时跟踪多个目标并测算飞行弹道。 红旗 - 9C 采用垂直发射方式,接到指令后数秒内即可升空,弹体携带的相控阵雷达导引头可自主捕捉目标,在导弹进入大气层前的关键阶段发起冲击。 其作战单元通常以营为单位部署,每个单元包含多部发射车与指挥雷达,可形成区域性防御集群,衔接远海与内陆的防御空隙。 第三道鬼门关位于大气层边缘,这里是红旗 - 19 的主战场。当导弹进入飞行中段,脱离大气层进入太空真空环境,红旗 - 19 便开始发挥作用。 这类导弹专门针对大气层外目标设计,无需考虑空气动力学外形,弹体搭载的动能拦截器相当于小型自主飞行器,具备独立的动力、跟踪与识别系统。 拦截时,动能拦截器在制导系统引导下与目标直接碰撞,2.3 公斤的拦截器可产生相当于 73 公斤 TNT 炸药的破坏效果。 中国自 2010 年起已进行七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均达到预期目的,印证了这一层防御的可靠性。 最后一道鬼门关由红旗 - 29 镇守,在导弹重返大气层后的末段实施拦截。 此时导弹速度已达数倍音速,红旗 - 29 凭借快速反应能力完成探测、锁定与发射。其系统集成了近程雷达与光电探测设备,可应对导弹规避机动,在目标即将命中前完成最后拦截。 这层防线多部署于重要城市、战略基地周边,与前三层防御形成互补,构成无死角的最后屏障。 这四层天网的背后,是完整的预警与指挥体系支撑。远程预警雷达持续扫描空域,导弹预警卫星捕捉发射信号,数据通过指挥系统快速处理,为各层拦截武器提供精确参数。 从 1964 年 “640 工程” 启动技术积累,到 “863 计划” 开展系统研究,再到如今多次试验成功,中国反导系统的发展历经数十年沉淀。 这套防御体系始终保持防御性定位,历次试验均明确不针对任何国家。 它的存在,不是为了挑起对抗,而是为了守护和平,确保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国土与民众安全得到坚实保障。四层防线环环相扣,从远海到本土,从太空到低空,织就了一张让威胁无法逾越的安全屏障。
任何射向中国的核导弹,在落地前,至少要闯过“四道鬼门关”!从远海的“海红旗-2
文人学社
2025-09-26 10:55:22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