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尔元首在联大当着全世界的面宣布,以色列对卡塔尔的袭击就是“国家恐怖主义”,这次就是让全世界鞭打以色列。 9 月 9 日,十多枚导弹击中多哈 Leqtaifiya 区一栋住宅楼,这里是卡塔尔政府为哈马斯成员提供的临时住所,当时哈马斯人员正商议美国提出的停火方案。 五名哈马斯成员当场身亡,包括首席谈判代表的儿子,还有一名卡塔尔保安人员遇难。 执行袭击的是以色列的八架 F-15 和四架 F-35 战机,它们从红海方向出发,绕开阿拉伯空域,中途经空中加油后完成打击。 以色列的行动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平衡。自 2023 年本轮巴以冲突爆发,卡塔尔一直扮演中立调解人角色,两次促成停火协议。 袭击发生当天,卡塔尔外交部立即暂停所有加沙调解工作,称此举侵犯领土主权且违反国际法。 在此之前,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已先后波及叙利亚、黎巴嫩、约旦等七个国家,卡塔尔成为第八个被直接袭击的国家,其逻辑始终是 “哈马斯在哪儿就打到哪儿,不论主权归属”。 塔米姆在联大的发声并非突然之举。 9 月 15 日,多哈召开阿拉伯 - 伊斯兰国家紧急峰会,他已在开幕式上发出类似谴责,称以色列意在破坏停火谈判,甚至想 “确保加沙无人”。 同一天,海湾合作委员会也召开特别会议,发表声明谴责以色列的侵略行径,宣布启动 “联合防御机制”,责成军事部门评估威胁并加强集体防御。 埃及总统塞西在峰会上警告,这种行为开创了危险先例,会加剧地区动荡;伊朗总统则敦促伊斯兰国家与以色列断绝外交关系。 国际社会的反应随之而来。中国常驻日内瓦代表陈旭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紧急辩论中,批评以色列侵犯卡塔尔主权,违反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表态愿推动停火止战。 外交部发言人也在 9 月 10 日谴责袭击,表达对局势升级的担忧。 联合国安理会 9 月 22 日的闭门会议上,中国附议俄罗斯提案,强调国家主权不可侵犯。 欧盟议会通过谴责决议,国际法院则继续推进相关案件审理,南非议会甚至投票决定断绝与以色列的关系。 以色列方面坚持行动的合理性,称这是 “精准反恐”,拒绝道歉。 内塔尼亚胡政府的举动暗藏战略意图,试图通过袭击弱化卡塔尔的调解人角色,转而推动埃及在停火谈判中上位。 但这样的应对引发更多连锁反应,约旦冻结了与以色列的和平协议,摩洛哥民众上街抗议相关协议,阿拉伯国家的团结态势愈发明显。 美国的态度呈现出分裂。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平台称卡塔尔是 “好盟友”,提醒以色列 “小心点”,但国务卿鲁比奥到访以色列时,公开支持其自卫权。 这种矛盾让海湾国家更感不安,卡塔尔境内的阿拉乌代德基地驻有一万美军,却未能阻止袭击发生,各国对美国安全保护的信任度持续下降。 海合会秘书长布达维公开敦促美国利用对以色列的影响力遏制其行为。 塔米姆在联大的发声,成为凝聚国际共识的关键一步。 从地区峰会到全球舞台,越来越多声音聚焦于中东和平,海湾合作委员会启动的联合防御机制,阿拉伯 - 伊斯兰国家峰会发出的集体呼吁,都在推动局势向对话方向发展。即便挑战仍在,这种多层次的外交与国际协作,正为动荡的地区注入稳定的可能。
记者提问:“全世界只有你有能力说服内塔尼亚胡摧毁加沙,结束在那的饥荒与平民杀戮。
【35评论】【2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