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在临死前,这个充满争议的皇帝留下了两道很有人情味的遗诏,一是,废除自朱元璋以来的后妃殉葬制度;二是,释放自永乐以来就被囚禁的“建庶人”,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儿子朱文圭。 按照这一制度的规定,每当皇帝去世后,众多没有生育子女的后妃,以及部分宫中侍女,都必须被迫为皇帝殉葬。 这些原本拥有鲜活生命的女子,会随着帝王的离世而被推向死亡。 朱祁镇的父亲明宣宗朱瞻基驾崩时,朱祁镇还只是一个年仅九岁的孩子。当时,众多后妃被迫殉葬的凄惨景象,深深烙印在他幼小的心灵里。 那些即将赴死的女子 “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缀,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小木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 如此令人痛心的画面,让朱祁镇从小就对殉葬制度产生了强烈的反感与恐惧。 随着朱祁镇逐渐长大成人,他的人生也经历了诸多起伏与坎坷。在 “土木堡之变” 中,他被瓦剌俘虏,遭受了无数的屈辱与磨难;好不容易得以回来,又被弟弟幽禁在南宫,艰难地度过了七年漫长的时光。 这段特殊的人生经历,让朱祁镇的心境和之前大不相同。 除此之外,朱祁镇与皇后钱氏之间深厚的感情,也是促使他废除殉葬制度的重要因素。 在朱祁镇被俘的日子里,钱皇后日夜为他祈祷,终日以泪洗面,最终哭瞎了一只眼睛,还伤了一条腿。 不仅如此,钱皇后还拿出自己所有的钱财,只为能将朱祁镇赎回。 朱祁镇回来后,与钱皇后一同被幽禁在南宫,两人相互依靠、患难与共,感情愈发深厚。 根据殉葬制度,如果皇后没有生育子女,在皇帝去世后也需要殉葬。钱皇后虽然深受朱祁镇的宠爱,却始终未能生下孩子,自然也被列入了殉葬的名单之中。 朱祁镇深知这一情况,他担心自己死后,钱皇后会遭遇不幸,于是在临终前,留下遗诏:“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 朱祁镇的这道遗诏,不仅成功保护了他深爱的钱皇后,更让自朱元璋以来,在明朝延续了数代的后妃殉葬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 “建庶人”,指的是朱文圭,他是建文帝朱允炆的次子。 当年,明成祖朱棣发动 “靖难之役”,从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取了皇位。在这场激烈的权力争夺中,朱允炆下落不明,他的家人也因此遭遇了悲惨的命运。 年仅两岁的朱文圭,从此被朱棣下令幽禁起来,这一禁,便是长达五十多年的时间。 在这漫长的幽禁岁月里,朱文圭一直被关押在广安宫,与外界完全隔绝。他对宫外的世界一无所知,甚至连常见的牛马都不认识。 朱祁镇通过 “夺门之变” 重新登上皇位后,不知是什么样的契机触动了他的内心,他突然提出要释放这位被囚禁多年的 “建庶人”。 这一提议刚一提出,就立刻遭到了部分大臣的反对。在这些大臣看来,朱棣当年做出幽禁朱文圭的决定,早已成为明朝皇室内部既定的事实,如今轻易打破这一惯例,很可能会引发诸多不必要的争议。 此外,释放朱文圭,相当于否定朱棣当年的行为。 面对大臣们的反对,朱祁镇却没有动摇自己的决心。他只说了一句话:“有天命者,任自为之。” 在朱祁镇看来,天命自有定数,如果朱文圭真的拥有天命,即便将他释放,也无法改变已经注定的走向;相反,如果他没有天命的加持,自然也不会对自己的皇位构成任何威胁。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朱祁镇经历过被俘、幽禁的人生低谷,让他对权力和命运有了全新的认识。 最终,尽管大臣反对的人不少,但朱祁镇还在在病重弥留之际,下了诏书让释放朱文圭。 不仅如此,朱祁镇在诏书中还特意下令为朱文圭修建房屋,并赐予他十多名妻妾,希望他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然而,五十多年的幽禁生活,早已摧毁了朱文圭适应外界的能力。重获自由后没过多久,他就因病去世了。 即便如此,朱祁镇释放朱文圭的这一行为,还是充满了温情。 朱祁镇的一生,犯了不少的错误,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却展现出了帝王身上难得一见的人性光辉。废除殉葬制度,让后来的宫中女子摆脱了殉葬的命运;释放建庶人,使得当年“靖难之役”不再产生风波。
朱祁镇在临死前,这个充满争议的皇帝留下了两道很有人情味的遗诏,一是,废除自朱元璋
帝王八卦
2025-09-06 14:19:43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