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为何不直接处死年羹尧,而是让他在狱中自杀?这可不是雍正手下留情,而是更狠辣的惩戒。 雍正继位之初,对年羹尧的恩宠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让年羹尧接替允禵担任抚远大将军,之后又封为三等公,还额外加授太保衔。 在平定郭罗克叛乱后,年羹尧的爵位晋升为二等公;青海战事结束后,他升为一等公,雍正不仅赏赐他的一个儿子承袭爵位,还额外加授太傅衔。 年羹尧的亲属也跟着沾光,即便只是他家的仆人,都有通过他的保荐当上道员、副将的。 雍正对年羹尧呈上的奏折几乎是 “言听计从”,每次批复都写着 “按照你所请求的办理”,甚至还公开宣称,他与年羹尧的君臣关系 “堪称千古以来君臣相知的典范”。 可谁能料到,就在这君臣和睦、相得益彰的表象之下,雍正早已在暗中收集年羹尧的罪证,默默等待着一个能将他扳倒的绝佳时机。 年羹尧本身的性格就存在缺陷,脾气暴躁易怒,做事鲁莽冲动,得势之后更是变得骄横跋扈到了极点。 雍正二年十月,年羹尧进京面见雍正,出发之前,他要求直隶总督李维钧、巡抚范时捷亲自跪在路边迎接和送行;抵达京城后,他骑马穿行在街巷之中时旁若无人。 这些超越臣子本分的举动,雍正全都看在眼里,却始终没有出声训斥,反而放任年羹尧的嚣张气焰不断蔓延。 雍正三年二月,年羹尧在一份奏表中犯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错误, 把 “朝乾夕惕” 误写成了 “夕惕朝乾”。 就是这个小小的笔误,被雍正抓住大做文章,他公开指责年羹尧这是 “凭借功劳自高自大、藐视皇权,心怀不轨”。 同年三月,被年羹尧打压排挤的四川巡抚蔡珽赶到京城,当面向雍正揭发年羹尧的种种恶行,而年羹尧弹劾蔡珽的奏折也恰好送到了雍正手中。 这一次,雍正改变了以往对年羹尧的纵容态度,支持蔡珽继续去挖掘“证据”。 之后,雍正开始磨刀霍霍,将年羹尧的亲信、甘肃巡抚胡期恒革职,又把署理四川提督纳泰调回京城,以此切断年羹尧在川陕地区的根基。 接着,雍正又免去年羹尧川陕总督的职务,收回抚远大将军的印信,改任他为杭州将军。 年羹尧失势的消息传开之后,朝中大臣纷纷上奏弹劾年羹尧。 当年羹尧正在赶往杭州赴任的途中,接到雍正的圣旨,被削去了太傅的头衔;抵达杭州没几天,雍正又下令追回之前赏赐给他的补服、黄带、孔雀翎、紫马辔等物品。 没过多久,年羹尧连杭州将军的职位也被革除,降为闲散章京,在此之后,他的官职更是一贬再贬。 除此之外,雍正还下令收回之前给年羹尧的所有朱批奏折,其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两人曾经 “非同寻常” 的君臣关系,避免留下把柄。 在雍正的默许下,内阁、詹翰、九卿等部门联合上奏,声称年羹尧的罪行 “多到写都写不完”。 于是,雍正下令将年羹尧押解回京城严加审讯,最后给定了九十二条罪名。 按常理来说,凭借年羹尧犯下的这些“重罪”,足够将他凌迟处死。可雍正却偏偏选择让他在狱中自尽,这背后的门道可不少。 首先,“年大将军” 的名号几乎无人不知,他的功绩也是实实在在的。如果雍正直接将他公开处决,肯定会被指责为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落下 “杀戮功臣” 的坏名声。 而让年羹尧自尽,对外可以宣称是 “念及他往日立下的功勋,格外开恩,留他全尸”,这样既能除掉年羹尧这个心腹大患,又能维持雍正“宽厚圣明” 的君主形象,可谓一举两得。 其次,这种处置方式对年羹尧而言,是一种更为残酷的心理折磨。年羹尧的心中一直存有侥幸心理,觉得雍正或许会念及往日的情分饶他一命,可随着一道道贬官、定罪的圣旨不断传来,他的希望一次次破灭,这种 “等待死亡” 的煎熬,远比一刀致命要痛苦得多。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不能忽视 ,年羹尧的妹妹年贵妃深受雍正的宠爱。 当时年贵妃已经身患重病,雍正担心如果在她生前处置年羹尧,会加重她的病情,甚至可能导致她一病不起。 直到年贵妃去世之后,雍正才下旨让年羹尧自尽,这既是对年贵妃的 “最后关照”,也让自己的处置显得 “有情有义”,可实际上,雍正从始至终都没有想过要放过年羹尧。 年羹尧死后,他的家族也没能逃脱被牵连的命运。他的儿子年富被赐死;朝廷原本商议要将年家满门治罪,但雍正考虑到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哥哥年希尧 “一向忠厚本分”,便免去了他们的死罪,只革去了他们的官职。 不过一年之后,年希尧又被重新起用,年遐龄在雍正五年五月去世时,雍正还特意下旨,按照一等公的规格为他举办葬礼,并亲自派人前往祭奠。当然,这里面主要是雍正看在和已故的年贵妃的情谊上。 可见,雍正选择让年羹尧在狱中自尽,而不是直接将他诛杀,看似是 “手下留情”,实际上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惩戒。 这种处置方式既避开了 “杀功臣” 的所谓“骂名”,又从精神上摧毁了年羹尧,让他在绝望之中死去。
雍正为何不直接处死年羹尧,而是让他在狱中自杀?这可不是雍正手下留情,而是更狠辣的
帝王八卦
2025-09-06 14:12:08
0
阅读: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