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猛将如云,为何一败涂地?他们有个很明显的缺陷,缺少谋士军师。洪秀全不像朱

陶陶讲史 2025-08-30 09:41:35

太平天国猛将如云,为何一败涂地?他们有个很明显的缺陷,缺少谋士军师。洪秀全不像朱元璋,有刘伯温,李善长等一群有智慧谋略的文臣,洪秀全手底下一群武将,还不停内斗。

朱元璋开局就一个破碗,但身边围着一群能掐会算的军师——刘伯温神机妙,李善长运筹帷幄,朱升一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立下大业根基。

靠这群人指点江山,老朱硬是把元朝天下揽入怀中。反观那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金田村一起事,手底下的将军们威风凛凛:杨秀清用兵如神,萧朝贵猛如出山虎,韦昌辉凶狠霸道,石达开智勇双全,还有后起的陈玉成、李秀成等一代猛将。太平军最盛时,横扫东南半壁,眼看长江两岸成了囊中之物,兵锋直指京城。

可就是这般轰轰烈烈,到头来却如一场急火焚了楼,说塌就塌。 何故?太平军那道裂痕已然显现:猛将们固然悍勇无匹,可这舞台竟寻不到几个真正运筹帷幄的“文胆军师”稳坐中军帐!

太平天国刚起步时,洪秀全身边倒是有个读书人冯云山,能拉队伍、定章程,算是智囊胚子。可惜老天不帮忙,太平军打到全州时冯云山就战死了,太平天国就此折了一根“文骨”。剩下的洪秀全,大半辈子精神都在那“拜上帝会”的教义上头打转,整天琢磨神神鬼鬼的事,讲经布道他能说会道,可说到治理一个打下来的江山,怎么管好民生,怎么理清楚行政脉络,这些实实在在的治国之道,老洪脑子里的墨水实在浅了些。

等进了南京坐了龙廷,他便一头扎进深宫,大事一揽子甩给东王杨秀清。杨秀清带兵打仗是一把好手,又自持“天父附体”的绝活儿威慑上下,自然把大权牢牢攥在手里。可惜他终究只是猛将格局,眼光限于战场胜败,看不见治理天下的“软功夫”。

打下城池后,太平军一贯重抢掠而轻抚民,地盘到手常常不懂如何扎根、凝聚人心。那些流民裹挟的兵卒如同蝗虫过境,“打粮”成了维系军需的法宝——抢到粮食就能撑下去,抢不到则陷入困境。

说到底,是没建立起一套稳固的后方根基与后勤制度——而这恰恰是谋臣军师最该操持的根本事业。李秀成后来说得明白:“那时人人都盯着金子丝绸,抢了东西就能升官!”风气如此,谋全局的策士安在?

杨秀清原本像个摇摇欲坠的独脚桌,既要调兵遣将,又勉力维持着些运转。待到天京城里那一场兄弟阋墙的血火争斗,杨秀清被杀,韦昌辉又被处死,这临时凑合的架子轰然倒塌。石达开倒是智勇双全的人物,天京事变后一度主持大局,可他终究是个身经百战的统帅,一个真正顶尖的军师、丞相之才,绝不是靠着会打仗就能自然长成的本事。 

更何况洪秀全对这唯一的能人也是猜忌重重。石达开负气出走,带走了数万精锐,太平天国本已虚弱的“天朝”更无人琢磨战略。洪秀全在杨、韦死后愈发多疑,宁信手足不认外人,一味任用那毫无才具的哥哥洪仁发、洪仁达,顿时乱成一团疙瘩。

反观清廷那一边,曾国藩手下的湘军虽初时不起眼,但这曾剃头深明“谋士”之力,建幕府广纳人才。李鸿章的机敏、彭玉麟的治军之道、郭嵩焘的民政方略,以及专门主理饷源供应的“钱袋子”们,幕府之中人才济济,各司其职又相互勾连,如同一个咬合严密的机器。 

人家在湖南湖北扎下营盘,推行团练自保、筹饷清田,把地盘从下到上握得死牢。湘军打仗靠的是自己扎扎实实的根基和源源不断的补给线,这就与太平天国那种“走到哪儿吃到哪儿”、根基薄弱的生存方式截然两样了。

洪仁玕倒是写过一本《资政新篇》,其中新政条陈可谓新颖有力,可惜这些宏图伟略如同浮在云端的纸鸢。太平天国始终没能锤炼出一批务实而精干的行政人才,将其政策一条一条地落到实处——这恰恰是刘伯温、李善长这类人替朱元璋稳稳办成的根本大事。

到了太平天国晚期,洪秀全已被逼到悬崖边,却愈发荒唐偏执,沉溺在那些虚妄的“神迹”话语里自我安慰。更雪上加霜的是,他毫无章法地滥封王爵,竟一口气一口气封出了两千七百多个“王”!

这一番折腾不但全盘崩溃,更引得将士离心离德。天京最后被围,城中的太平军早已饥肠辘辘,洪秀全却拒绝弃城寻求生机,竟告诉军民“食甘露可活”——这不是信仰,这已成了绝境下的癫狂呓语。他那套拜上帝教的符咒,在血淋淋的生存之战前,终究被证明是一张无力的符纸。

太平天国的兴亡图卷血色淋漓,它告诉我们一个简单道理:只靠武将的锋刃,或许能切开一片天下;但没有深远的战略眼光、没有务实的谋臣文士稳住局面、建纲立制、巩固根本,终究只是一场无法扎根的流沙之业。

李秀成在天京城破被俘后,沉痛总结:“非死于清妖之手,实死于自家人之手!”

当本该梳理山河的“文胆”之位长久空空荡荡,太平天国的轰然倾覆便早已被写在了那张无人填补的中军图卷之上。

0 阅读:151

评论列表

拒绝融化的冰

拒绝融化的冰

10
2025-08-30 10:46

一群流寇

猜你喜欢

陶陶讲史

陶陶讲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