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真打起来,中国导弹能不能把美军航母给干掉呢?答案是,几乎没可能,哪怕是鹰击-21真的击中了美国航母,想一发就把它击沉,那也是做不到的…… 最近,国际军事圈关于“鹰击-21能不能一发击沉美军航母”的讨论再度升温。原因是美国“福特”号航母打击群再次高调现身西太前沿,引发外界对中美海上博弈烈度升级的警觉。 而在中文互联网上,类似“鹰击-21一发秒航母”的言论也在民间激起不小的情绪化期待。但问题必须摆在阳光下聊清楚:要不要击沉是一回事,能不能击沉是另一回事。 哪怕鹰击-21真的击中了美军航母,想一发就把它送入海底,这种想法本身就过于理想化,甚至是对现代海战认知的严重偏差。 真正的问题不是“能不能击沉”,而是“中国有没有能力让它失去作战能力”。 答案是明确的:中国可以“制服”美军航母,而且不是靠单一导弹,而是靠体系化的海上反介入作战能力。这才是现代战争的正确打开方式。 现代海战早已不再是二战时期“击沉即胜”的逻辑。今天的航母体量动辄十万吨级,船体布满冗余隔舱,结构强度远超常规战舰,美军内部的真实测试早已给出答案。 2005年,美军专门组织了一场代号为“Full Ship Shock Trials”的试验,向退役的8万吨级“美国号”航母连续发射实弹、鱼雷、自杀艇攻击,打了整整25天才最终让它沉没。 这不是玩笑,而是现实——靠一发导弹击沉航母,几乎不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航母不可战胜。 中国的战略思路从来不是“物理击沉”,而是“功能性摧毁”(Mission Kill)——只要它无法起降舰载机、无法协同指挥、无法继续作战,它就已经在战场上“死亡”。 鹰击-21就是为此而生。作为新一代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它在末端飞行阶段可达10马赫以上,采用“打水漂”式弹道规避拦截系统。 一旦突破美军“宙斯盾”系统,其动能即使不带弹头,也能砸穿航母飞行甲板,制造直径10米以上的巨坑。这是什么概念?就是直接让航母失去最核心的功能——舰载机起降平台。 不止如此,中国的打击并非单弹突防,而是体系化饱和攻击。鹰击-21、鹰击-12、鹰击-18等导弹将从陆基、空基、海基同步发射,协同打击。 它们会从不同方位、不同高度、不同速度同时扑向航母群,消耗其防空资源,制造拦截空窗。加之歼-16D等电子战飞机的伴飞干扰,中国打击系统具备在极短时间内压垮航母编队的能力。 一旦航母甲板被破坏、舰岛被摧毁、内部燃油弹药连锁爆炸,哪怕船还漂在海上,也不过是一座无法战斗的“废钢铁”。这才是现代战争的精髓:不是非要炸沉,而是要让它“活着也没用”。 这样做的战略收益远大于单纯击沉。首先是效费比更高:不必耗费几十枚高超音速导弹去硬拼一艘钢铁巨兽,而只需精准打击其关键节点。 其次是控制局势升级的主动权:让航母失能而非沉没,既展示中国的打击能力,又保留政治处理的空间,避免美方“以沉舰为由”诉诸极端反应。 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更贴近现代军事博弈的逻辑:不是一招毙命,而是体系压制。今天的中国,已经拥有从天基侦察、海空跟踪、精确打击,到战后评估的全链条能力。 吉林一号星座、高分系列卫星、翔龙无人机、米波雷达构成的“杀伤链”,正在让每一艘靠近中国近海的美军航母都处于“暴露态”,美国自己心知肚明。 近年来美军多次兵棋推演中,太平洋舰队模拟进攻台海,结果在进入第一岛链48小时内损失惨重核心就是航母遭遇中国A2/AD(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锁定即击毁”,根本无法展开有效作战。 所以,美国越来越倾向把航母留在远海,只派舰载机“打卡式”巡航。这不是战略主动,而是现实恐惧。航母不是神话,它只是一个移动的“空中机场”。 在面对现代导弹打击体系时,它已不再具备绝对安全。中国的反舰能力已经具备在关键区域“让美军航母不敢靠近”的实战效能。这本身,就是对美国海军战略威慑的最大胜利。 不要再纠结“一发能不能击沉”。今天的战争,不是看谁沉谁,而是看谁先丧失作战能力。而在这场体系化对抗中,中国已经握有对美军航母“动手就能制服”的能力和手段。 归根到底,航母的真正脆弱,不在于它能不能沉,而在于它再也不是那个可以自由驰骋的“海上霸主”。一旦真正打起来,谁敢靠近,谁就得承受“被瘫痪”的代价。这,就是中国导弹想传递的信号。
印媒:中国海军正在建造“最大的”航空母舰 一艘排水量超11万吨的巨型航母悄然
【5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