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想打!日媒首次爆料:中国双航母出动时日军战机已做战斗准备。别忘了,甲午战争始于日军偷袭大清运兵船,论实力,日本当时并不强于大清。 日媒近期披露的一则消息,再次揭开了日本军事策略中令人不安的历史脉络。当中国双航母编队在东海进行例行训练时,日本航空自卫队战机迅速进入战斗准备状态。 这种看似常规的军事互动,却让人不禁联想到 1894 年丰岛海域的炮声 —— 甲午战争正是始于日军偷袭大清运兵船,而当时日本的军力并不明显强于清朝。 1894 年 7 月 25 日,日本海军在朝鲜牙山湾丰岛海域突袭清军舰队,北洋水师广乙号巡洋舰重伤沉没,英国租用的运兵船高升号被击沉,1100 余名清军将士葬身海底。 这场偷袭不仅点燃了甲午战争的导火索,更暴露了日本通过极端手段改写力量平衡的战略惯性。当时的日本虽在海军装备上与清朝接近,但通过精心策划的突袭,成功扭转了战场主动权。 这种 “以小搏大” 的冒险主义,在半个世纪后的珍珠港事件中再次上演。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联合舰队跨越太平洋突袭美国海军基地,以极小代价重创太平洋舰队,为其 “南进” 战略打开缺口。从黄海到珍珠港,日本的偷袭行动始终遵循着 “先发制人、以奇制胜” 的逻辑。 然而,这种历史惯性并未随着二战结束而消失。近年来,日本军事动向愈发引人警惕。2025 年版《防卫白皮书》将中国定义为 “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并计划在九州岛部署远程导弹,强化所谓 “防区外防卫” 能力。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近年连续突破战后防卫预算限制,2025 财年防卫费再创新高,其中 2832 亿日元专门用于低轨卫星星座建设,旨在实现对周边海域的高频监控。这种军事扩张的背后,是日本试图通过技术优势弥补地理劣势的传统思维。 更值得关注的是,日本正加速推进太空军事化,出台《宇宙领域防卫指针》,将太空列为独立作战域,并计划开发具备主动攻击能力的 “保镖卫星”。这种将战场延伸至太空的举动,与历史上的偷袭策略一脉相承 —— 通过技术突袭获取战略主动权。 中国国防部多次强调,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更应深刻汲取历史教训。2025 年 7 月,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蒋斌指出,日本近年大幅增加防卫预算、放宽武器出口限制,甚至拼凑军事 “小圈子”,这些行径严重违背和平宪法和专守防卫原则。 事实上,日本的军事松绑早已引发亚洲邻国担忧。2025 年 5 月,当辽宁舰在东海进行舰载机起降训练时,日本自卫队不仅出动护卫舰和巡逻机监视,航空自卫队战机更紧急升空应对。这种过度反应,与甲午战争前日本对清朝海军的警惕如出一辙。 从甲午战争到珍珠港,再到如今的军事动态,日本似乎从未放弃通过极端手段改变力量对比的冲动。这种 “偷袭基因” 的背后,既有岛国资源匮乏的焦虑,也有对战略机遇的投机心理。然而,时代早已不同往日。 中国国防力量的现代化建设,已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防御体系,绝非 19 世纪末的清朝可比。日本若继续沉溺于历史的路径依赖,不仅无法实现所谓 “战略优势”,反而可能重蹈历史覆辙。 如今的东亚海域,和平与稳定的基调不容破坏。日本的军事策略究竟是延续历史惯性,还是寻求真正的和平共处?这不仅考验着东京决策者的智慧,更关乎地区安全的未来。 或许,当日本真正放下 “偷袭” 的历史包袱,以平等姿态参与区域合作时,才能找到持久安全的出路。而这,正是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所期待的。
俄军事专家有点酸:中国20年造50架预警机+电磁弹射航母,我们只剩无可救药的“库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