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古陶专家黄云鹏正参观丰城博物馆,忽被一梅瓶吸引住,工作人员得意道:“

熹然说历史 2025-08-19 00:24:19

1978年,古陶专家黄云鹏正参观丰城博物馆,忽被一梅瓶吸引住,工作人员得意道:“这明代梅瓶是不是很有特点?”半晌 ,黄云鹏才摆手道:“不对,这是元代梅瓶!”顿时,在场人员脸上有些挂不住,急忙争辩:“这可是专家鉴定过的呀!” 一件青花梅瓶,两种截然不同的鉴定结论,一场关于专业精神的较量。当”权威”遭遇质疑,当真理面临挑战,这不仅是一次文物断代的争论,更是学术良知与专业素养的深度考验。 黄云鹏,男,1942年5月出生于江西省丰城县石滩乡上赤村,从小就与瓷器结缘。1966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同年分配在景德镇市陶瓷馆从事古陶瓷论研究等工作。多年来,他在古陶瓷研究领域积累了深厚的功底,特别是对元代青花瓷的特征有着精准的把握。 那是1978年的一个春节前夕,黄云鹏回丰城老家探亲,顺便到丰城博物馆看望老同学。在明代文物展区,一件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件梅瓶器形端庄,纹饰精美,在展柜中格外醒目。 黄云鹏凑近仔细观察,发现了关键的细节:青花料色中那些明显的褐色斑点。这种铁锈斑正是元代青花瓷使用苏麻离青钴料的典型特征。元代的景德镇制瓷匠从波斯进口'苏麻离青',也就是钴蓝料,经高温烧制后呈现出了青花的典型色调。青花料浓厚处有黑褐色铁锈瑕疵,是因为这种原料中含有金属元素,这是元代青花制品的特点之一。 同行的工作人员见黄云鹏对这件梅瓶如此关注,颇为自豪地介绍起来。但当黄云鹏指出这是元代而非明代梅瓶时,现场气氛瞬间变得尴尬。工作人员急忙争辩,强调这是经过专家鉴定的。 这种争论在文物鉴定领域并不罕见。元青花存世极少,如今获得官方认可的存世元青花不超过400件,正因为稀少,所以鉴定难度极大。当时的鉴定技术和研究水平有限,将元代青花误判为明代文物的情况确实存在。 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被误认为明代青花掩身于众器之间,这正说明了这件文物的曲折经历。黄云鹏的坚持并非出于个人偏见,而是基于扎实的专业功底。他知道,正确的文物断代不仅关系到学术研究的严谨性,更影响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面对质疑,黄云鹏并没有放弃。他耐心地向博物馆工作人员解释元代青花的鉴定要点,分析这件梅瓶的工艺特征。经过反复沟通,丰城博物馆最终同意将这件文物转让给景德镇陶瓷馆进行更专业的研究。 元(1271年~1368年),高42.1厘米、腹径24.4厘米,足径14.2厘米,国家一级文物。江西丰城文化馆购买,现藏于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这件梅瓶经过重新鉴定后,确认为元代晚期制品,成为中国陶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1981年研究、复制元青花和明永乐、宣德青花瓷,并获全国优质产品奖。基于对这件元青花梅瓶的深入研究,黄云鹏不仅在古陶瓷鉴定方面更进一步,也为景德镇的仿古瓷制作技艺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个故事反映出文物鉴定工作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不同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有限,对一些珍贵文物的认识难免存在局限。黄云鹏的执着体现了真正学者的品格:对真理的坚持,对专业的敬畏,对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元青花如今存世极少,像这样精美、完整的作品尤为珍贵。这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的正确归属,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文物鉴定,更是专业精神战胜权威偏见的典型案例。 真理有时确实需要勇气去坚持。当专业遇上权威,当质疑面对偏见,你认为学者应该如何平衡学术良知与人情世故?欢迎分享你对文物保护和学术精神的看法。

0 阅读:0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