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2年包拯去世,出殡当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原来他临终时悄悄告诉女婿文效:“

大气磅礴展豪情 2025-08-14 00:38:43

1062年包拯去世,出殡当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原来他临终时悄悄告诉女婿文效:“我走后,你要准备21口棺材,并从7个城门一起抬出去,”这个谜团困扰了大家900多年,直到包公墓被发掘,真相才最终被揭开。 六十四岁的包拯在开封突然病重,这位以铁面无私闻名的枢密副使,经御医全力救治十二天后离世。宋仁宗亲临包府吊唁,见其家境清贫,深受触动。 包拯去世的消息震动朝野,出殡当天开封城出现了史上最奇特的一幕:包拯女婿文效按照岳父遗嘱,准备了二十一口完全相同的棺材。 这些棺材从开封七座城门同时抬出,浩浩荡荡的队伍让围观百姓目瞪口呆,没人知道哪口棺材里才是真正的包拯,这个秘密困扰了世人九百多年。 包拯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原来这与他生前得罪的权贵有关,包拯在朝为官期间,曾弹劾过三十多位贪官污吏,连皇亲国戚都不放过,他深知死后可能面临报复,于是想出这个妙计来保护家人和自己的陵墓。 葬礼结束后,多出来的二十口空棺材被分赠给当地百姓,民间相信这些棺材沾了"包青天"的福气,能带来升官发财的好运,竟然成了抢手货。 尽管后来战乱频繁,盗墓成风,但包拯墓却相对安全,连盗墓贼都不敢轻易触碰,既是出于对清官的敬重,也怕遭到报应。 南宋时金兵入侵,包拯墓还是遭到了破坏,1199年庐州官府曾组织重修,可到了20世纪包拯的确切葬地已成了谜团。 1973年合肥文化局工作人员吴兴汉得知钢铁厂要在大兴集建石灰窑,联想到这里可能是包拯墓所在地,经他申请当地政府迅速组织了包括包氏后人在内的考古队。 现场情况让专家们犯了难:这片区域分布着二十多座古墓,历经九百年沧桑,早已分不清哪座是真正的包公墓,考古队决定从最不起眼的一号墓开始挖掘。 这座小土坟连夯土层都没有,初看像是平民墓葬,但随着发掘深入,考古队员们惊呆了:墓中竟然有金丝楠木棺椁和六个铁棺环,这明显是高级官员才能使用的葬具。 墓中散落着两块破损的墓志铭,分别刻着包拯和夫人董氏的名字,棺内只剩下凌乱的碎骨,经专家鉴定属于年过六十的男性,正符合包拯去世时的年龄。 但考古队很快发现,一号墓并非包拯的原始墓穴,当地守墓人后代夏广宏指出,油菜地下才埋着真正的大墓,考古队紧急勘探,果然发现了一座占地二十四平方米的大型石室墓。 可惜这座主墓早已被彻底破坏,连地砖都被撬得一干二净,废墟中只找到一个十二辰俑,这是宋代二品以上官员专用的随葬品,加上发现的墓志底座尺寸完全吻合,最终确认这就是包拯的原墓。 金兵入侵时包拯墓遭到严重破坏,包氏后人趁着战乱将祖先遗骨秘密迁出,特意选择远离主墓群的偏僻地点,还用小型土坟作掩护,这份苦心良用,让包拯的遗骨得以保存至今。 1973年八月考古队将包含34块遗骨的包拯骸骨交给包氏族人,族人订制了十一口小棺,想将祖先归葬故里大包村,不料公社书记严厉禁止,甚至威胁要销毁遗骨。 族人只得含泪将棺木暂存合肥包家,四个月后包先正趁着夜深人静,独自将遗骨装入两个大棺,偷偷运回大包村重新分装安葬。 1986年祠堂落成时,程如峰带着包先正之子包训祥去起灵,挖出的竟是十一只空陶罐,遗骨已不知去向,包训祥也一脸茫然,说父亲从未提过再次迁葬的事。 人们猜测或许包氏后人早就将祖先遗骨秘密转移到了更隐蔽的地方,只求不再受到打扰,毕竟经历了这么多波折,让先祖安息比什么都重要。 包拯用二十一口棺材的智慧保护了家人,却没想到自己的遗骨会经历如此多的波折,但正如他生前坚持的那样,时间会证明一切,历史不会忘记真正的清官。 信源: 《宋史·包拯传》中华书局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 《中国考古学·宋辽金元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0 阅读:1

猜你喜欢

大气磅礴展豪情

大气磅礴展豪情

大气磅礴展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