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一天,44岁慈安太后正在批阅奏折。突然,她感觉全身发热,呼吸急促,这时一个太监走

一天,44岁慈安太后正在批阅奏折。突然,她感觉全身发热,呼吸急促,这时一个太监走进房间,慈安赶紧双手扶着桌子用力站起来,踉跄着走到太监面前扑通跪下磕头,太监见状,顿时吓得魂不附体,也连忙跪下大声疾呼:“太后,您清醒一下!” 1881年四月初八那天,44岁的慈安太后正在长春宫里一本正经地批改奏折呢。突然间,她觉得身上跟火烧似的,喘气喘得跟拉风箱一样,脑袋也开始犯迷糊。就在这时,一个太监溜达进来了,慈安太后猛地站起来,腿一软,“扑通”就跪下了,还砰砰砰地磕头,把太监吓得差点没背过气去,赶紧也跟着跪下喊:“太后,您可得醒醒啊!”其他宫人一听动静不对,立马跑过来一看,慈安太后已经胡说八道上了,赶紧把她抬到卧室,又叫太医来瞧。结果呢,没几个小时,正值大好年华的慈安太后就这么没了。你说这事儿,太后给太监下跪,然后人就没了,整个朝廷都炸了锅,大家心里都嘀咕上了。 慈安是咸丰皇帝的正牌皇后,钮祜禄氏,打小养在旗人世家,规矩大,性子也端方。咸丰死得早,留下她和慈禧两个寡妇,还有个六岁的同治皇帝。那会儿顾命八大臣想夺权,是她俩联手,靠着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才把权力攥在手里,搞起了“两宫垂帘”。 慈安不喜欢揽权,平时朝堂上的事,多是慈禧在前面张罗。可她是正宫太后,手里捏着咸丰留下的“御赏”印,慈禧想下旨,必须得她盖了这印才算数。宫里人都知道,慈安虽不说话,可分量比谁都重——就像秤砣,看着不起眼,却定着乾坤。 慈禧呢? 那是出了名的厉害。从咸丰的懿贵妃,到同治的亲妈,一步步爬到权力中心,脑子活,手段硬。她看着慈安手里的“御赏”印,眼睛里的火苗从没灭过。 有人说,慈安死前几天,还跟慈禧闹过别扭。 起因是个叫安德海的太监。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仗着主子势,跑到江南采办龙袍,沿途作威作福,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抓了。按清朝规矩,太监不许出京,丁宝桢上奏请旨,慈禧想护着,慈安却一句话拍了板:“斩!” 安德海脑袋落地那天,慈禧在宫里摔了茶碗,好几天没理慈安。 这事儿过去没多久,就出了慈安下跪的怪事。 太医的诊断写得含糊:“急症,痰壅气闭。”可谁都知道,慈安身体一向硬朗,前一天还在跟大臣讨论海防,怎么突然就“痰壅气闭”了? 更怪的是那下跪。 太后给太监磕头,这在清朝开国以来闻所未闻。有人猜,她当时已经神志不清,把太监错认成了咸丰皇帝——毕竟咸丰死时,她才二十五岁,心里头或许一直憋着对先帝的念想。 也有人说得更邪乎:她是被人下了药,药性发作时,看见的不是太监,是索命的厉鬼,吓得磕头求饶。 这话头一传开,所有眼睛都瞟向了长春宫旁边的储秀宫——慈禧住的地方。 慈禧那段时间表现得“悲痛欲绝”,每天哭红了眼睛,亲自主持丧礼,还赏了慈安的家人不少东西。可她越是这样,底下人越犯嘀咕。有老太监偷偷说,事发前一晚,储秀宫的小厨房,往长春宫送过一碟“杏仁酪”。 慈安没儿子,娘家势力也单薄。她一死,那枚“御赏”印就落到了十岁的光绪皇帝手里——说白了,就是慈禧代管。朝堂上那些原本靠慈安制衡慈禧的大臣,像恭亲王奕訢,顿时没了靠山,说话越来越没分量。 没几年,奕訢被罢了官,朝堂成了慈禧一个人的天下。 她修颐和园,办洋务,跟洋人打交道,手腕越来越硬,可也越来越孤单。据说她晚年常对着慈安的牌位发呆,嘴里念叨:“姐姐,当年那碟杏仁酪,你到底吃了没?” 这话真假没人知道。 但慈安之死,确实成了晚清的一道分水岭。 之前,两宫并立,好歹有个牵制,朝廷里还能听到不同的声音。之后,慈禧独断专行,对权力的掌控到了极致,可也把清王朝拖得越来越深。 甲午海战输了,庚子国难来了,割地赔款的条约签了一沓又一沓。有人说,要是慈安还在,或许能劝住慈禧的一些荒唐事。 可历史没那么多“或许”。 慈安下葬那天,送葬的队伍从东华门排到了安定门,纸钱飘得像雪。那个被磕头的小太监,后来被调到了皇陵守墓,一辈子没再回紫禁城。 他晚年跟人说,那天慈安磕头时,嘴里反复念叨着一句话,听不清,只隐约像“不能信……” 不能信什么?是不能信药?不能信人?还是不能信这深宫里的权力游戏? 没人说得清。 只知道自那以后,清朝的太后,就只剩一位了。 (信息来源:《清史稿·后妃传》《清稗类钞·宫闱类》《翁同龢日记》)

评论列表

东方未明
东方未明 3
2025-08-08 16:01
据说是发现了古董商人秽乱后宫[静静吃瓜]
用户11xxx49
用户11xxx49 2
2025-08-08 14:31
慈安蠢,为什么要和慈禧共同垂帘听政?自己是正宫,有本事就自己一个人垂帘听政,然后让慈禧不明不白的死去
用户12xxx10
用户12xxx10 1
2025-08-08 16:28
慈禧临终遗言,女人不可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