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叶嘉莹去世,享年100岁,这位忍受了长达57年家暴的老人,却在95岁时将自己积攒的3658万元全部捐给了南开大学,令人肃然起敬。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叶嘉莹的名字,与中国古典诗词紧密相连。 然而,这位诗词大家的生命底色,并非只有风雅,更多的是深重的苦难与不屈的坚韧,尤其在婚姻与家庭中承受的煎熬。 1948年,叶嘉莹与赵钟荪结婚。 这段婚姻,很快显露出残酷的一面。 1953年,赵钟荪结束四年关押回家后,性情大变。 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对生下女儿的叶嘉莹充满怨怼。 言语的侮辱是家常便饭,更令人窒息的是频繁的肢体暴力。 拳头落在身上时,叶嘉莹只能默默忍受。 在那个年代,离婚对女性而言意味着巨大的社会压力与污名化。 她曾鼓起勇气走进法庭,试图结束这场噩梦,但最终,现实的沉重枷锁让她撤回了诉状。 家,成了她最想逃离却又不得不回去的地方。 生活的重压不仅来自丈夫的暴力。 1948年底赴台后,丈夫长期失业,养家的担子全落在叶嘉莹肩上。 她在彰化女中教书,微薄的薪水要支撑全家,常需精打细算,甚至要仔细辨认薪水的真伪以防假钞。 1954年,她开始在台大、淡江、辅仁等多所大学兼职授课,每日挤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往返奔波。 身体的疲惫尚能忍受,心灵的煎熬却无处可逃。 讲台上,她是传道授业的学者;回到家,她是丈夫情绪宣泄的对象。 支撑她的,唯有对女儿的爱和对诗词的痴迷。 命运的打击接踵而至。 1976年,大女儿与女婿在滑雪事故中双双罹难,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剧痛几乎将她击垮。 她将撕心裂肺的哀思化作十首《哭女诗》,字字泣血。 1992年,小女儿又被诊断出乳腺癌。 面对再次袭来的厄运,叶嘉莹展现出惊人的韧性。 她守在女儿病床前,用自己历经磨难的经验鼓励她: “孩子,别怕,妈妈在。” 当2002年女儿癌症复发转移至肺部,病情凶险时,年迈的叶嘉莹心急如焚。 她不断通过电话传递力量,更不顾辛劳,四处奔走为女儿寻找、购买急需的特效药物。 这份在绝境中迸发的母爱力量,支撑女儿最终战胜了病魔。 个人生活的不幸并未磨灭她对传承中华文化的热忱。 1979年,她回到祖国,在北大、南开等高校义务讲授古典诗词。 没有报酬,她却甘之如饴。 讲台是她心灵的避难所,诗词是她精神的支柱。 她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学子。 最令人震撼的举动发生在2018年。 时年94岁的叶嘉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她将自己著书立说所得的版税收入,以及一生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所有积蓄,总计超过3500万元人民币,毫无保留地捐赠给了南开大学。 这笔巨款,她指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旨在支持中华古典文化研究,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研究与传播。 当被问及为何捐出所有,她淡然回应,钱财于她无用,不如用于更有价值的事业,让诗词的星火代代相传。 这份倾尽所有的奉献,是她对文化传承最深沉的告白,也是对自身坎坷命运最有力的超越。 2024年11月24日,叶嘉莹先生于南开大学安详离世,享年百岁。 她的一生,是诗词浸润的一生,更是在苦难深渊中,凭借坚韧与博爱,将自己活成一座精神丰碑的一生。 她的故事,她的诗,她的捐赠,将永远照亮后来者的路。 主要信源:(钱江晚报——叶嘉莹逝世,享年10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