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南京照相馆热映之际,日本不声不响干了两件大事,石破茂终于撕下对华面具?   先看

南京照相馆热映之际,日本不声不响干了两件大事,石破茂终于撕下对华面具?   先看第一件事:日本击败德国,拿下澳大利亚海军百亿美元军舰订单。根据澳大利亚政府8月5日的声明,日本三菱重工将为澳方建造11艘“最上”级护卫舰,总金额达100亿澳元(约合65亿美元)。   这是日本自2014年解除武器出口禁令以来最大规模的军售案,其意义远超商业范畴。从技术层面看,“最上”级护卫舰配备反潜、防空和对海打击系统,航程达1万海里,舰员仅需90人操作,这些性能指标在同类舰艇中处于领先地位。   但更关键的是,日本通过“技术转让+联合生产”模式,将澳大利亚更深地绑定在自己的军事体系中——首批3艘在日本建造,后续8艘则在澳大利亚本土由澳方企业Austal参与生产。这种“嵌入式合作”不仅能提升澳方军工能力,更能让日本自卫队与澳军在训练、后勤、指挥等方面实现深度互操作。   再看第二件事:日本首次以发起方身份,与英美在台岛以东海域举行“多航母联合演习”。尽管日媒对此保持低调,但美英澳媒体披露的细节显示,此次演习出动了美国“卡尔・文森”号、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和日本“加贺”号三艘航母,演习内容包括防空反导、反潜作战和联合登陆演练。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海上自卫队在演习中首次行使“盟军舰队指导权”,这意味着日本已不满足于作为美军附庸,而是试图在区域安全事务中扮演主导角色。演习地点选择在台岛以东海域,距离钓鱼岛和中国大陆海岸线均不足400公里,其战略威慑意图不言自明。   这两件事背后,都有日本首相石破茂的影子。这位自民党资深政客,曾在2024年12月的施政演说中表示愿与中国进行“各层面沟通”,但实际行动却与言辞背道而驰。   从推动日澳《互惠准入协定》(RAA)的落地,到主导此次多航母演习,石破茂政府正将日本推向“军事正常化”的快车道。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在军事扩张过程中,刻意模糊“防卫”与“进攻”的界限。   例如“最上”级护卫舰名义上是反潜舰,但其模块化设计可快速升级为具备对陆攻击能力的多功能平台;而“加贺”号准航母的改装,更是直接突破了日本宪法对自卫队装备的限制。   日本的这一系列动作,在国际社会引发连锁反应。对澳大利亚而言,此次军购意味着其国防政策从“依赖欧洲”转向“倚重亚太”。澳大利亚副总理兼国防部长马尔斯直言,选择日本方案是因为其“成本、性能和交付时间更具优势”,但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澳方希望通过与日本的军事绑定,在“奥库斯”框架外构建独立的安全网络。这种战略摇摆,让原本对澳方核潜艇采购计划不满的美国,不得不重新评估其在印太地区的盟友体系。   对美英而言,日本的崛起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美国长期将日本视为“印太战略”的支点,但此次演习中日本主导权的提升,让美方既感到欣慰又心生警惕。   英国则试图通过参与演习,在脱欧后重新确立其在亚太的存在,但这种“远水解不了近渴”的策略,反而凸显了其全球影响力的衰退。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日本在与美英合作的同时,也在加速推进与法国、菲律宾等国的防务合作,这种“多线布局”让其逐渐摆脱对单一盟友的依赖。   对中国而言,日本的动作构成了实实在在的安全威胁。从军事层面看,日本在澳大利亚部署的护卫舰和在台海周边的演习,正在构建一条从南海到东海的“弧形封锁链”。   更严重的是,日本通过军售和演习,将澳大利亚、英国等国拖入其对华遏制轨道,这种“代理人战争”的雏形,比直接的军事对抗更具隐蔽性和破坏性。   中国外交部在7月30日的例行记者会上明确表示,任何外部势力干涉台海事务的企图都将“碰得头破血流”,而中俄海军同期在日本海举行的“海上联合-2025”演习,则以实际行动展示了维护地区稳定的决心。   石破茂政府的这些动作,暴露出日本在战略选择上的矛盾心态。一方面,日本经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持续加深,2024年中日贸易额突破3700亿美元,中国连续16年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另一方面,日本政客却试图通过军事扩张获取“大国地位”,这种“经济上依赖中国、安全上对抗中国”的策略,本质上是在透支日本的战略信誉。   更值得玩味的是,日本在推动军事合作时,刻意回避历史问题的敏感性。例如在与澳大利亚的军售谈判中,日本绝口不提二战期间对澳作战的历史,这种“选择性失忆”,让其所谓“价值观外交”显得苍白无力。   从更深层看,日本的这一系列动作,是其对自身国际地位焦虑的集中爆发。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美国全球影响力的相对衰退,日本试图通过“军事正常化”填补权力真空。但这种选择不仅违背了日本宪法的和平主义原则,也与亚洲国家求和平、谋发展的共同愿望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