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轰炸大和岛时,混合编队起飞后,左前方出现几个黑点,飞行员以为是护航飞机,没有在意,靠近一看,发现竟然是美军战斗机群!更加糟糕的是,美军的战斗机全是清一色的“佩刀”喷气式战斗机,性能先进,一共有三十多架,直奔志愿军机群,可谓是有备而来。 1951年11月30日下午3时12分,万米高空中,几个黑点悄然出现在志愿军编队左前方。这些看似无害的小点,却即将引发一场改写空战史的生死较量。当真相大白的那一刻,年轻的中国飞行员们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什么?1951年11月30日下午14时20分,中国人民志愿军空8师24团出动图-2轰炸机9架,由1大队大队长高月明率领,从沈阳洪屯机场起飞。这是对大和岛的第三次轰炸,也是最关键的一次。飞行员中年纪最大的24岁,最小的18岁,他们驾驶着老式螺旋桨轰炸机,承担着为地面部队登岛作战提供支援的重任。大和岛盘踞着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情报机关,窃听中朝两国军情,引导美军轰炸中国东北城镇和军事交通线,严重威胁志愿军作战。为了彻底拔掉这颗”钉子”,志愿军决定实施陆空协同作战。 这次行动本应万无一失。前两次轰炸都取得了成功,11月6日,人民空军第一支轰炸航空兵师空八师出动9架图-2轰炸机,成功对大和岛目标实施轰炸,炸死敌少将指挥官等60余人,打出了”零战损、全摧毁”的骄人战绩。这次胜利让年轻的空军充满信心,却也可能让美军提高了警惕。 轰炸机编队提早5分钟进入航线起点。在与担任直接护航任务的空2师4团团长徐兆文率领的16架拉-11歼击机会合后,组成联合机群,即向大和岛上空飞去。这看似微不足道的5分钟提前,却埋下了危险的伏笔。按照原定计划,担任掩护任务的空3师米格-15歼击机,仍在按原计划向身弥岛上空飞行,无法及时提供支援。当联合机群经龙岩浦刚飞入海面上空时,万里晴空下,编队保持着整齐的队形。飞行员们按照训练时的习惯,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空域。这时,左前方出现了几个细小的黑点。在那个年代,没有先进的雷达预警,飞行员只能依靠肉眼观察。远距离下,很难准确判断飞机的型号和归属。这些黑点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编队中的飞行员们自然而然地认为那是自己的护航飞机。毕竟,在预定的航线上遇到己方飞机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当距离逐渐拉近时,残酷的真相显露了出来。突然遭到美国空军30多架F-86战斗机的偷袭,那些”护航飞机”竟然是清一色的F-86”佩刀”喷气式战斗机!银色的机身在阳光下格外刺眼,后掠翼的设计显示着它们的先进性能。这是一个精心策划的伏击,美军显然早就得到了情报。 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空八师组建还不到一年,飞行员战斗课目训练不足20小时,驾驶的是二战时期的老式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对抗的却是朝鲜战场上最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图-2轰炸机的最大速度只有每小时400多公里,而F-86的最大速度接近音速。16架拉-11护航战斗机面对30多架F-86,数量上也处于绝对劣势。我轰炸机编队3中队左右僚机宋凤声机组、梁志坚机组当即被击落。空战瞬间爆发,机炮的轰鸣声打破了天空的宁静。美军战斗机利用速度优势,不断在轰炸机编队中穿梭攻击,企图彻底摧毁志愿军的轰炸任务。在这个生死关头,年轻的中国飞行员们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勇气。通信长刘绍基在头部受伤流血时,向敌机开炮,开创了活塞式轰炸机击落喷气式战斗机的纪录。22岁的刘绍基用实际行动证明,装备的落后并不代表精神的落后。拉-11飞机编队副大队长王天保共6次开炮,击落敌F-86战斗机1架,击伤3架。他充分利用活塞式战斗机转弯半径小的优势,在敌机群中灵活机动,创造了空战史上的奇迹。大队长徐怀堂也击落敌机1架,副中队长王勇和刘卓生各击伤敌机1架。 毕武斌驾驶的负伤飞机燃起了大火,他毅然放弃跳伞,驾驶冒着熊熊烈火的飞机冲向敌阵地,投弹后飞机失控坠海,机组四人全部光荣牺牲。21岁的毕武斌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做军人的使命。 这又是一场智慧与胆气的较量。尽管装备处于劣势,但志愿军飞行员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和灵活的战术,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剩余的轰炸机突破重围,将炸弹投向了大和岛的目标。激战约9分钟后,战斗结束。志愿军空军联合编队共19人血染长空,但轰炸任务得以完成。随后,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五十军第一四八师强行登陆大、小和岛,彻底清除了这个威胁后方安全的情报基地。这场空战虽然付出了巨大代价,但它标志着年轻的人民空军在实战中迅速成长。从此以后,中国空军在朝鲜战场上越战越勇,涌现出了一大批空战英雄。如今,当年的英雄部队早已壮大,转隶为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师,“大和岛精神”一直激励着这支空军王牌部队制胜空天。70年过去了,那几个看似无害的黑点背后隐藏的惊天伏击,成为了中国空军成长史上的重要一页。面对强敌伏击,年轻的飞行员们用血肉之躯书写了英雄传奇。你认为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在绝境中依然选择战斗到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