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其实挺敞亮,为了修这条中老铁路把国库掏空了,中国一看主动来投奔的,那不能亏待人家,像农产品全免税无需配额,95%产品都免税,还带着老挝一起挖钾矿,主打一个有钱一起挣。 谁都知道,老挝是个“陆锁国”,往哪儿走都得穿过邻居家的门。可这“锁”不是个比喻,是现实。 上世纪修不通铁路、出口靠卡车,香蕉运到中国比从越南贵一倍。全国公路,44%是土路、38%是碎石路,下点雨都能把车陷住。 物流成本高得离谱,种出来的香蕉,利润能被运输吃掉四成,难怪老挝的香蕉出口量连越南的零头都不够。 2016年,老挝政府下了个大决心,干脆压上身家修铁路,把中老铁路当成“翻身牌”。这条全长1035公里的高铁,老挝自掏腰包17.7亿美元,占总投资的30%,几乎把国库掏空。 中国看明白了这份“孤注一掷”的诚意,也不是光坐收红利。 中方一边提供低息贷款,一边派工程队上阵,输技术、送设备,铁路建成后还一口气推出了“零关税+资源合作+冷链物流”的组合拳。 2024年12月起,中国对老挝几乎所有农产品实施“零关税、无限额”政策。橡胶、榴莲、烟草浸膏,通通免税,不设配额。 半年时间,就帮老挝省下1.32亿元税金。新增品类也越来越多,像咖啡、木薯、香料,一车车往中国运。以前这叫“走货难”,现在叫“坐高铁”。 中老铁路的冷链技术直接改变了游戏规则。以前从泰国运榴莲到昆明,得两三天,沿途怕高温、怕压伤,现在26小时搞定,冷气全程在线。 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老挝的农民。万象一位咖啡种植户以前月收入不到800元,现在靠着铁路直供上海咖啡馆,月入飙到3000元。 琅勃拉邦的旅游业也搭了顺风车,游客多了,夜市旺了,一条铁路带活一座城。 除了地上的事,还有地下的文章。老挝的钾盐储量超过8000万吨,是东南亚的“隐形富矿”。 但过去这些钾矿只是“睡在地下的钱”,因为没人修路、没人来挖。而中国,正好缺钾肥,国内自给率不到50%,每年要靠高价进口。 于是,中企扎堆老挝挖矿,像亚钾国际、老挝开元都在万象周边建起百万吨级钾肥厂。 有铁路在,钾肥直接装车走,不走海运,省下来的成本起码三成。2024年,中国从老挝反向进口钾肥170万吨,占国内需求的15%,其中95%集中在云南。 7月,首列钾肥专列启运,从矿区到昆明一路绿灯,时效比传统海运快了70%。 铁路不仅帮中国锁定资源供应,也让老挝变成东南亚物流的新枢纽。 2021年老挝GDP增长只有2.3%,到了2024年直接飙到6.8%。矿业吸金24亿美元,中老铁路的货运量已经占到整个跨境物流的40%,而且老挝出口的产品也不再只是原材料,越来越多是本地加工的货。 铁路工人工资是老挝平均水平的三倍,家家户户都想让孩子去学中文。数据显示,万象的中文普及率高达61%,连夜市摊主都能用拼音聊价格。电动车在首都的普及率超过60%,直接跳过了传统汽车时代。 泛亚铁路网也开始加速。泰国段已经完成了和老挝的轨距对接,越南、马来西亚也在主动推进线路统一。 老挝从“被边缘化”的小国,一跃成为中南半岛的交通中枢。2023年,老挝的铁路货运量达到4830万吨,主导了泰国橡胶、马来西亚棕榈油的中转贸易。 中国为什么愿意在老挝投下400多亿?算一笔账就明白了。中老铁路的投资远不如南海填海的成本高。 但带来的回报却是三重的,资源安全有了保障,钾肥、橡胶、烟草都能稳定供应,地缘格局也悄然改写,东盟内部的物流链被打通,美国主导的“第一岛链”在陆地上被稀释,重要的是,老挝人心向中,对华好感度跃居东盟前列。 老挝也不是光靠中国扶着走。咖啡种出来了,电动车跑起来了,夜市火起来了,万象的创业氛围越来越浓。 夜市摊主能用中文吆喝,旅游业者会用微信收款,过去“小富即安”的心态正在改变。 当然,挑战也在眼前。老挝的债务压力依然不小,2025年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已经从2.5%下降到1.2%。一边是基建投资,一边是民生保障,怎么平衡,还得靠政策细水长流。 对中国来说,这不只是一次“基建换资源”的传统买卖,更是一次“标准输出”的战略棋局。 中老铁路用的是中国轨道规范,通信网络覆盖的是中国5G系统,沿线的培训和技术输出正在为泛亚铁路打下软硬件基础。 信息来源: 《为了修建这条铁路,老挝国防部专门配了一支拆弹部队》——光明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