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5年多的探索与准备,海南自贸港迎来全岛封关运作倒计时。封关不是封岛,而是进一步扩大开放。作为自贸港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封关后的海南将与国际联系更紧密更便捷,也标志着海南自贸港建设步入新阶段。
简单地说,封关就是将海南岛全岛建成一个海关监管特殊区域,其核心在于“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即将海南和国外之间的“一线”基本放开,海南与内地之间的“二线”管住,岛内商品可自由流通。这个巧妙设计实现了既开放又可控,有利于促进海南本地高质量发展,也将为深化改革开放探出新路。
全岛封关运作,不仅带来了全球优质要素的集聚,更意味着新一轮扩大开放红利的释放。对于广大经营主体或普通消费者来说,封关究竟会带来哪些机遇?
最直接的机遇在于“零关税”政策扩容。封关后,“零关税”商品范围从原来的1900个税目扩大到6600个,覆盖了74%的商品;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均执行15%的优惠税率,大幅降低了企业成本。比如,一家年利润1000万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若叠加15%企业所得税优惠,在海南就能省下约百万元的税款。这对于很多依靠原材料进口的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来说,具有显著的“成本洼地”效应。
加工增值政策给实体经济带来利好。封关后,政策享惠门槛大幅降低,受益面扩大,能够较好满足岛内企业生产需要,有利于培育打造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这一政策试点4年多来,经过多次优化调整,政策范围由2.3平方公里的洋浦保税港区扩大到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全域,取消对享惠企业鼓励类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收入总额60%以上的限制,还将“零关税”进口货物纳入政策适用范围,通过优化加工增值计算公式、扩大加工增值累计适用范围等举措,让生产企业得到更多实惠。
除了加工增值政策利好外,贸易自由化也催生出离岸经济、数字跨境贸易等新业态。当前,海南正在推进区域性离岸贸易中心建设,企业可以通过海南公司操作全球订单,货物无需实际过境。这种“纸上贸易”模式,结合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的跨境资金池便利,让跨境电商、国际结算等轻资产服务企业可大幅压缩交易成本,对于很多国际贸易企业是一大利好,也是金融开放赋能实体经济发展的生动体现。
传统优势产业在政策东风下也焕发勃勃生机。离岛免税购物额度提升至每人每年10万元,叠加岛内消费“零关税”,对旅游零售业形成重大利好。封关后,人员流动基本不受影响,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到海南仍和现在一样方便。特别是免签政策覆盖85个国家,59国人员可免签来海南旅游商务30天等政策,将吸引更多国际客流。此外,借力博鳌乐城特许药械政策,“旅游+医疗养生”“旅游+展会展览”等新型消费也将步入快车道。
也要看到,封关运作是海南自贸港的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步到位、一劳永逸。事实上,封关运作只是一个新起点,它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检验,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真正形成与高水平自贸港相适应的政策制度体系。从全局看,海南自贸港封关是在全球保护主义抬头背景下我国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努力将海南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不仅为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稳定性和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