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77年73岁的黄维来到方志敏墓前,失声痛哭道:方大哥我对不起您1975年3月,被

77年73岁的黄维来到方志敏墓前,失声痛哭道:方大哥我对不起您1975年3月,被关押在功德林监狱的最后一批国民党战犯被释放,前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黄维,便是最后一批被释放的战犯之一。

1977年深秋的江西南昌,73岁的黄维在女儿搀扶下,颤巍巍走到北郊墓地。

当他枯瘦的手掌抚过冰凉石碑上"方志敏"三个刻字时,突然老泪纵横。

女儿想拉他离开,老人却像钉在碑前,喉咙里滚出积压半世纪的哽咽:"方大哥,我对不起您啊..."

这场迟到四十年的忏悔,牵出两位同乡青年背道而驰的人生轨迹。

1904年生于江西贵溪农家的黄维,自幼失怙。

母亲替人浆洗缝补供他读书,少年黄维深知家境艰难,在私塾总把书本啃到纸边发毛。

考入省立师范后更成书痴,终日独来独往。

同学们嫌他木讷,渐渐把他晾在圈子外。

正孤独苦闷时,遇见大他四岁的赣东北同乡方志敏。

这个总穿灰布衫的学长常把饭票分他一半,带他参加读书会,把《新青年》塞进他怀里。

黄维后来回忆:"方大哥像暗夜里的火把,我跟着他才学会抬头看中国。"

毕业那年成了分水岭。

1922年春,方志敏攥着黄维肩膀说:"我要去广州找孙先生,为新中国拼命!"

见黄维眼中有火苗闪动,又添了把柴:"跟我走吧?"

黄维却望向贵溪方向,母亲佝偻的背影像根针扎在心头。

最终他抹着泪回乡当了教书匠,方志敏独自踏上南下火车。

黄维的抽屉深处,《新青年》书页渐渐泛黄,革命理想却在心底疯长。

1923年冬,两封广州来信同时飞抵贵溪,告知黄埔军校正在上海招生。

黄维攥着信纸冲出校门,甚至忘了向母亲当面道别。

当他在南昌汽车站熙攘人群中,一眼认出正在演讲的方志敏时,那句"驱逐列强"的呼喊震得耳膜发颤。

未等方志敏结束演讲,黄维已挤进人墙拽住他衣袖。

二人躲开军警盘查,方志敏听说黄维要去考黄埔,笑得把包袱拍得啪啪响:"正好!咱们搭伙去上海!"

十里洋场给了农家子弟当头棒喝。

军校报名未启,黄维的盘缠已见了底。

方志敏把最后两块银元分他一块,介绍他到浦东制铁厂搬生铁。

黄维白天肩扛通红的铁锭,夜晚蜷在方志敏租的亭子间温书。

放榜那日,两人名字高悬红榜,黄维乐得在黄浦江边连翻三个跟头。

庆功酒还未温,方志敏却突然辞行:"家里有急事,你先去广州。"

临别塞给他半袋炒米,叮嘱凝成七个字:"莫忘救国初心。"

这年秋天,黄维穿着黄埔一期崭新戎装,日日跑到校门口张望。

他不知道方志敏的"急事"是赴弋阳领导农民起义。

再得到消息时,方志敏已是令国民党胆寒的赣东北苏区创建者,而他成了蒋介石嫡系王牌师最年轻的师长,两条铁轨终究延伸向不同战场。

1934年寒冬,当黄维率美式装甲师"围剿"红军时,方志敏正率抗日先遣队血战怀玉山。

次年八月南昌大雨倾盆,方志敏在下沙窝就义前书写的《可爱的中国》,字句如子弹穿透十余年光阴:"朋友,我相信,到那时...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

最残酷的相遇发生在1948年淮海战场。

黄维的坦克碾过双堆集焦土时,不知地下长眠着红十军团烈士遗骨。

被我军俘虏后,这个顽固战犯竟以"研发永动机"抗拒改造。

管理员不急不恼,专门给他辟出实验室。

三年困难时期,百姓吃糠咽菜,战犯管理所仍保证他每天半磅牛奶。

当医生在冬夜为他灸治风湿时,黄维突然想起上海亭子间里,方志敏把最后半张饼推给他的样子。

转机出现在烈士事迹学习会。

读到方志敏遗著中"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黄维猛地冲回监舍翻出行军箱。

泛黄的《新青年》里,方志敏当年批注的"救国"墨痕犹在。

那夜他砸了永动机模型,伏案写就万言悔罪书。

1975年特赦返京时,他背包里只装着方志敏文集。

两年后的扫墓路上,女儿记得父亲反复摩挲书页里夹着的旧照。

两个布衣青年在赣江边并肩而立,背后油菜花开成金黄色的海。

在方志敏墓前长跪痛哭的老人,最终把额头抵在石碑上立誓:"您盼我当救国军人,我却成了百姓的劫...余生活着一天,便赎罪一天!"

此后十二年,黄维踏遍大江南北。

给青年讲历史课时总强调:"信仰比钢枪重要。"

对此您怎么看?

评论列表

五花肉大叔
五花肉大叔 1
2025-07-26 15:32
1934年寒冬,哪里来的黄维率美式装甲师"围剿"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