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行政区划代码管理迈入规范化新阶段 便民利企作用凸显

提起行政区划代码,很多人可能会陌生。但它其实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每个人的日常息息相关。

身份证号码的前六位,是它最广为人知的“身影”。事实上,它在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信息系统以及众多企业管理系统中,都不可或缺。

近日,民政部公布了部门规章《行政区划代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今年9月1日起施行。《办法》实施后,将有哪些新的变化?会对人们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行政区划建制的

“数字身份证”

所谓行政区划代码,简单来说,就是行政区划建制的“数字身份证”。

从省、市、县到乡镇,每个行政区都有一串专属的数字代码(通常是6位或9位),比如身份证号前六位,就是户籍所在地的行政区划代码。

这串数字就像个“地理坐标密码”,能一眼看出这个地方属于哪一级(省、市、县或乡)、归哪个上级地区管,以及是城市还是农村等基本信息。

行政区划代码的应用十分广泛。例如当你在地图上搜索地址、收发快递填写邮编,或是办理医保、婚姻登记时,这串数字始终在默默“工作”;在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中,行政区划代码是数据整合共享的关键;在企业经营中,也影响着发票开具、税务申报等环节。

“行政区划代码是行政区划建制法定主体地位的重要标志和标识。”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副司长燕翀解读表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管理系统中基本都要使用行政区划代码,很多重要领域的数字代码都是以行政区划代码作为基础来编码。

“概括来讲,行政区划代码规范管理既是‘数字底层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个人生活便利度的‘加速器’。”燕翀说。

记者从民政部获悉,截至目前,全国34个省级、333个地级、2846个县级和38712个乡级行政区划建制,均有各自特定的行政区划代码。

燕翀表示,《办法》的出台既为行政区划代码生产和供给提供了制度依据,也为代码及其信息的应用提供了指引和遵循,有利于更好支撑保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破壁垒优服务提效能

记者了解到,《办法》出台前,行政区划代码主要通过推荐性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形式出现。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导致代码更新不够及时,使用不够统一,甚至存在极个别的错码漏码重码情况,影响了代码应用的有效性。

“在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中,代码不规范不统一会导致政务数据难以整合和共享,增加数据清洗、比对的成本,降低政务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燕翀举例表示,在办理户口迁移等户籍业务时,缺少规范统一的行政区划代码,可能会因校验规则不统一,导致业务办理受阻。

同时,在开展数据统计分析时,缺少规范统一的代码,会造成各专业、各部门间基层汇总数据无法衔接,制约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难以真实反映实际情况,不利于科学合理的制定政策和规划。

此外,在企业经营和经济活动中,行政区划代码不规范不统一也可能导致发票开具、税务申报等环节出现问题。

“随着《办法》出台实施,行政区划代码管理的权威性、统一性、规范性、有效性将大幅提升,通过消除‘系统壁垒’、打通‘信息通道’,能够让个人在政务办事、公共服务、日常生活中享受更高效、更精准的服务,切实提升生活的获得感与安全感。”燕翀说。

分级确定、定期公布成新规

记者了解到,《办法》共二十条,重点规定了三方面内容:一是明确了确定代码的主体。根据《办法》,县级及以上代码由民政部确定,乡级代码由省级民政部门确定。

二是对代码公布作出制度性规定。《办法》要求,代码确定后,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要以公告形式向社会公布。“考虑到各方面对年末、年中等时点代码全量信息的需求,《办法》规定,民政部每年在国家地名信息库发布一次全国省、地、县、乡各级代码全量信息,同时规定,省级民政部门每半年发布一次本地区乡级代码全量信息。”燕翀介绍道。

三是规范了代码信息管理。《办法》规定,省级民政部门及时向民政部报送乡级代码信息,对加强代码信息的归集、更新、共享等作出规定,为行政管理、公共服务、数字建设等提供支持,服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值得关注的是,为了确保行政区划代码的稳定性,《办法》第十八条规定,本办法实施前已经确定的行政区划代码一般不做改变。这也意味着,《办法》实施后,原有的依法合规的行政区划代码正常使用不会受到影响。

“下一步,民政部将按照《办法》规定,做好行政区划代码管理各项工作。”燕翀表示,一是加强代码信息发布。在严格规范做好代码确定工作的基础上,设计和提供代码信息发布和各项查询功能,以更加友好、可及的方式做好信息发布,更好地满足各方面对代码信息的需求。二是推动代码规范使用。协同相关部门加强代码的规范统一使用,加强不同类型代码间衔接,确保代码应用数出同源、规范统一。三是指导省级民政部门加强乡级代码管理。

■中国城市报记者郑新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