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反击战一等功臣张长海,潜伏3天3夜,不吃不喝,大小便随身排出,405战斗中,张长海全身10多处负伤,仍率全班战士力拔8号敌洞,冲上主峰,立一等战功。 张长海的军旅生涯,要从他少年时代说起,彼时,他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心中燃烧着保家卫国的炽热梦想,尽管家境贫寒,但他凭借着过人的毅力,通过了层层选拔,成为一名光荣的士兵。 然而,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上世纪八十年代,张长海所在的部队奉命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这是一场殊死搏斗,他们要面对的,是凶残异常的敌人和复杂恶劣的战场环境。 在那次战斗中,张长海担任侦察班班长,潜伏、伏击、突袭,每一项任务都充满了危险,但他始终冲锋在前,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带领战友冲锋陷阵。 或许是曾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让张长海变得愈发沉稳,当他退伍归来后,没有选择安逸,而是立刻投身到工厂一线,用双手创造着财富。 在那个年代,他们这一代人最宝贵的品质,就是踏实肯干,不图回报,张长海更是如此,他从不提起自己曾经立下的战功,只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同事们形容他是“最可靠的顶梁柱”,而他却总是腼腆地笑笑,说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 岁月不饶人,常年高强度的工作,加之战争留下的隐患,张长海的身体每况愈下,皮肉伤引发的并发症,让他时常疼痛难忍;弹片留在体内的后遗症,更是像一颗随时会引爆的炸弹。 然而,他并没有向组织诉苦,也没有向社会求助,他觉得,自己这条命是从枪林弹雨中捡回来的,已经是万幸,对于那些永远倒在战场上的战友,他心怀愧疚,总觉得多活一天,就是对他们的亏欠。 就这样,张长海带着伤痛,默默地工作,日子虽然清贫,但他从未叫过一声苦,直到有一天,他在家人的劝说下,才向当地政府诉说了自己的遭遇。 消息很快传开,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昔日的功臣,今朝生活竟如此窘迫,怎能不让人心酸? 张长海的遭遇,像一记警钟,敲醒了许多人的心,原来,在我们平静的生活背后,还有这样一群默默无闻的英雄,他们曾为国家奉献青春,如今却深陷困境。 当地政府很快行动起来,组织专家会诊,为张长海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同时,各界爱心人士也纷纷伸出援手,为这个困难的家庭捐款捐物。 看着社会各界的关怀,张长海百感交集,他没想到,几十年过去了,人们还记得自己这个老兵,那一刻,他的眼眶湿润了。 张长海的话,道出了许多退伍军人的心声,他们中有的人,战功赫赫却默默无闻;有的人,身患重疾而无力医治;还有的人,清贫潦倒以至家庭破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不能回避的问题。 英雄,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脱离尘世的存在,他们从我们身边走来,经历鲜血与硝烟的洗礼,又回到我们中间,成为普通的劳动者,他们值得尊敬,更值得被善待。 如今,张长海已经从病痛中恢复过来,但他并没有选择安享晚年,而是开始走上讲台,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年轻一代如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重任。 昔日的战场,考验的是血性和胆魄;而今天的社会,同样需要奋斗与奉献,每个人都应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但也都有义务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听着张长海振聋发聩的演讲,望着他坚毅的面容,年轻的面孔们无不热血沸腾,是啊,英雄不死,精神永存,无论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岁月;无论是军营,还是校园,我们都需要英雄来指引前行的方向。 他们这一代人,是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中坚力量,尽管大多数人没有显赫的名号,但他们都曾用青春和热血,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 如今,我们既要继承张长海一辈人的优良品质,发扬他们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更要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关怀,不能让英雄在孤寂中老去,这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国人的义务。 信息来源:中共宝应县委——张长海: 传播“红色基因”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