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祖国怀抱?自1921年宣布脱离后,外蒙古重回祖国的最新进展 2024 年夏天,蒙古国乌兰巴托的街头多了不少挂着中国牌照的车辆,这些车大多来自内蒙古,车主们借着新开通的跨境自驾游线路,来看看这片与家乡有着相似语言却又截然不同的土地。 这种民间往来在十年前还很少见,那会儿蒙古国对中国游客的签证政策还很严格,街头的路牌也全是西里尔字母,内蒙古来的老人想找人问路都费劲。 如今不一样了,2024 年年初,蒙古国宣布对中国公民开放落地签,跨境公路的通关时间也从原来的 4 小时缩短到 1 小时。 光是 2024 年上半年,从二连浩特口岸入境蒙古国的中国游客就比去年同期多了一倍还多,其中八成来自内蒙古,有人说这是两国关系升温的信号,也有人觉得,不过是蒙古国想靠旅游赚点钱。 毕竟这几年蒙古国的经济不太好,2023 年的 GDP 还不到内蒙古的十五分之一,年轻人找工作越来越难,不少人跑到中蒙边境的工厂打工,一个月能挣到在乌兰巴托两倍的工资。 蒙古国的政治风向这些年也有些变化。 2024 年总统选举时,两位候选人都提到了要加强对华合作,其中一位还特意用传统蒙古文发表了竞选演讲,说要让蒙古国的孩子重新认识自己的根。 这种表态在以前是很少见的,要知道在 2010 年前后,蒙古国的政府文件里几乎见不到传统蒙古文,连钱币上印的都是西里尔字母。 不过当选之后,这位总统也没立刻推出什么激进政策,只是在政府官网加了传统蒙古文的版本,还跟内蒙古的几所大学签了合作协议,让蒙古国的学生能去那边留学。 有人觉得这是在为 “回归” 铺路,但更多人觉得,这不过是蒙古国在大国之间找平衡的手段。 就像他们一边跟中国搞经济合作,一边又在 2024 年邀请美国国务卿访问,还答应跟美国搞什么 “稀土开发合作”。 这种左右摇摆的态度,其实跟蒙古国的地理位置有关,夹在中俄两个大国中间,想完全倒向哪一边都不现实。 边境上的变化更能说明问题,2024 年秋天,中蒙边境的满都拉口岸新开通了一条跨境铁路,专门用来运输蒙古国的铜矿。 这条铁路是中国公司帮忙建的,蒙古国出土地,中国出技术和资金,建成后蒙古国的铜矿运到中国的成本能降低三成,通车那天,两国的官员都去了现场,蒙古国的代表还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了句 “合作共赢”。 附近的牧民也挺高兴,铁路沿线建了不少临时的休息点,他们可以在那里卖点奶制品,生意比以前好多了。 不过这种合作也有争议,蒙古国国内有人说这是 “出卖资源”,还有人担心铁路修通后,中国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 其实这种情况在其他地方也见过,比如中亚的哈萨克斯坦,这些年一边跟俄罗斯保持着传统友谊,一边又跟中国搞能源合作,还加入了上合组织,就是想在大国之间求生存。 蒙古国现在走的路,跟哈萨克斯坦有点像,只不过它的体量更小,底气也更不足。 民间的想法就更复杂了,在乌兰巴托的市场里,卖衣服的摊主会主动用中文跟中国游客打招呼,说自己的货是从呼和浩特进的。 但要是问起对 “回归” 的看法,他们大多会摇摇头说 “没想过”,有人觉得现在这样挺好,能赚到钱就行,也有人担心真要是合并了,自己的生活会变糟。 内蒙古的牧民去蒙古国走亲戚,聊得最多的还是草原的沙化问题,说不管分不分家,先把草场保护好才是正经事。 这种民间的往来没什么政治色彩,更多的是生活上的互相帮衬,比如蒙古国的牧民会把马卖给内蒙古的马术俱乐部,内蒙古的兽医会去蒙古国给牛羊看病。 2024 年蒙古国的一项民调显示,有 42% 的人支持加强对华合作,但只有 11% 的人认为应该 “回归”,剩下的人都觉得保持现状最好,这个数据其实挺能说明问题,老百姓关心的不是政治归属,而是日子能不能过好。 最近还有个新鲜事,蒙古国的电视台开始播内蒙古的电视剧了,不是什么政治宣传片,就是些讲牧民生活的故事,用的都是传统蒙古语,蒙古国的观众看得津津有味。 有人在网上留言说,原来内蒙古的牧民现在都用无人机放羊了,跟自己印象里的生活完全不一样,电视台的负责人说,以后还会引进更多内蒙古的节目,让两国的老百姓多了解了解彼此。 这种文化上的交流,比政府间的协议更能拉近人心,就像几十年前,两岸的人也是先通过台胞探亲、电视剧交流,慢慢消除隔阂的。 不过蒙古国的情况更复杂,毕竟中间隔着几十年的不同发展道路,想一下子消除差异很难,说到底,外蒙古会不会重回祖国怀抱,不是一两件事能决定的。 现在能看到的,是两边的联系越来越多,从做生意到走亲戚,从文化交流到边境合作,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或许正在悄悄改变着什么,至于未来会怎么样,谁也说不准,只能慢慢看下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