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专家:当初不该逼迫中国自研空冷塔,如今中国垄断空冷塔市场 “我们当初不该逼迫中国自研空冷塔,不然中国也不会垄断冷塔市场。”一位美国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这番感慨,引发了全球能源技术领域的广泛关注。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空冷塔技术一直被美西方国家牢牢掌控。作为发电厂冷却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空冷塔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任务。 在传统火力发电过程中,热能通过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而后产生的大量蒸汽若不及时冷却,不仅效率低下,更存在设备损坏甚至事故隐患。 早期的冷却方式主要依赖水冷塔系统,通过大量水蒸发带走热量。然而这种方式在干旱少水地区几乎无法推广。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空冷塔技术应运而生。2014年,美国和德国率先推出新一代空冷塔系统,采用空气冷却方式,大幅降低了用水量,节水率高达90%以上。 这项技术一经发布,便被广泛应用于干旱、寒冷、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中国在看到技术成效后,积极寻求引进合作,却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 彼时掌握空冷塔核心技术的多为欧美企业。他们不仅对中国企业设置技术壁垒,甚至将空冷塔整机价格抬高至9000万元,设计费用更高达数千万元。 即便中国企业愿意高价采购,西方厂商仍拒绝提供任何技术细节与维护支持。工程师无法掌握设备运行原理,一旦出现故障,只能依赖外方派遣技术人员维修,这不仅耗时耗财,更进一步加深了技术被动。 面对这种不对等的局面,中国并未止步。 2008年,国家能源局将空冷塔技术列为重点攻关项目,正式拉开了国产化研发的序幕。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热工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团队迅速集结,联合多家能源企业展开攻坚。 彼时几乎所有研发工作都在“黑箱”状态下进行。没有详细参数,没有现成图纸,科研人员甚至不得不通过卫星图像分析西方空冷塔结构,反推设计比例。 他们夜以继日研究传热效率、风道布局与结构稳定性。从热交换器的材料选择,到塔体的受力结构,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益求精。 尤其是在空气动力学设计方面,为了避免“空气短路”等运行隐患,科研团队反复模拟测试,最终设计出符合中国地理与气候环境的双曲线塔体结构。 这一突破性成果,为后续大规模国产化铺平了道路。 2012年,中国在内蒙古建设的第一座国产空冷塔正式投入运行。相比进口产品,该设备造价仅为500万元,性能却毫不逊色,甚至在部分参数上实现了超越。 此后几年中国不断优化技术路径,在功能集成、节能环保等方面持续创新。 2022年,胜利电厂在锡林浩特市建成了一座高度达225米的世界最高空冷塔,创造了行业新纪录。 这座空冷塔采用“烟塔合一、两机一塔、五塔合一”等创新构型,集冷却、除尘、脱硫、排烟等多功能于一体,大幅降低了建设成本和占地面积。 其独特的烟气提水系统,还可实现“零补水”循环,将冷凝水重新接入工厂系统使用,节水效果显著。 国产空冷塔的成功,不仅提升了中国能源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也推动了相关制造业链条的全面升级。 从稀土永磁电机的应用,到冷却鳍片的防腐喷涂技术,每一项工艺的改进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智慧。 西门子、通用电气等传统巨头,面对中国制造的强势崛起,不得不在全球市场上调低售价,甚至开始寻求与中国企业的合作。 目前,中国空冷塔已出口至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的份额高达45%。 在巴基斯坦塔尔煤电项目、新疆大型煤电项目等重点工程中,国产空冷系统表现出色,不仅节省了数千万建设费用,还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设备运行稳定,维护便捷,深受用户青睐。 从当初被动挨打的技术追随者,到如今的行业领跑者,中国用短短十余年时间完成了令人瞩目的跨越。 这场“逆袭”,不仅仅是对一项技术的掌控,更是国家制造能力与科研体系协同发力的集中体现。 举国体制下的统一部署、科研院校与企业的密切配合、政策的精准扶持,共同铸就了空冷塔国产化的壮丽篇章。 参考资料:《228米!呼和浩特这座世界最高间接空冷塔顺利结顶》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