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广东珠海要将格力以9亿美元的价格卖给美国一家500强企业,51岁的董明珠据理力争。为了反对收购,她直接投诉到了省里! 2005 年的珠海,空调行业正处在快速扩张期,格力已经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年营收突破百亿,成了地方经济的一张名片。 谁也没想到,就在这时候,有消息传出来,说市里打算把格力卖给美国的开利公司,价格定在 9 亿美元。 这个消息在格力内部炸开了锅,尤其是对公司感情极深的董明珠,当时她已经在格力干了十五年,从一个普通销售做到了高管位置,对这家企业的价值比谁都清楚。 开利是全球知名的空调企业,能被这样的公司看中,在有些人看来是件好事,觉得能借助外资的力量进一步发展。 可董明珠不这么想,她算了一笔账,格力当年的销售额就有 138 亿人民币,9 亿美元换算过来还不到 75 亿,这明显是把公司给贱卖了。 更让她生气的是,为了让她点头,对方还提出给她 8000 万年薪,这在当时绝对是天价,足够让很多人动心。 但董明珠直接把这个提议怼了回去,她觉得这不是钱的事,格力是无数员工打拼出来的民族品牌,不能就这么落到外国人手里。 她开始四处奔走,找市里的领导说理,摆数据讲事实,说格力的技术储备、市场份额都远不止这个价,这么卖出去,不仅是国有资产流失,更是断了本土企业的根。 可当时不少人觉得她是在小题大做,甚至有人劝她见好就收,别挡了大家的路,据说当时有位分管工业的领导私下找她谈话,说外资进来能带来先进管理经验,对格力长远有好处,让她别太固执。 董明珠没管这些,她知道光靠嘴说没用,连夜整理了一堆材料,从公司的专利数量、生产线规模,到未来的发展规划,一项项列得清清楚楚,直接送到了省里。 她还特意找了几位老技术员,让他们把格力自主研发的压缩机技术参数整理出来,证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省里接到材料后,很快就派了调查组下来,一查才发现,格力的实际估值确实被严重低估了,9 亿美元连公司的固定资产都覆盖不了,更别说品牌价值和技术优势了。 调查组还发现,开利之所以急于收购,就是看中了格力在东南亚市场的渠道和专利,打算收购后慢慢砍掉本土研发团队。 最后,省里否定了市里的这个计划,格力才算保住了,消息传到格力厂区那天,不少老员工自发在办公楼前放了一挂鞭炮,有人说这是董明珠给大家保住了饭碗。 这事过后,董明珠在公司的威信更高了,大家都觉得这个女人不仅敢说话,更敢担事,但也有人背后议论,说她太强势,不懂变通,迟早会惹麻烦。 后来有人问她当时怕不怕,她说怕过,但一想到厂里上万名员工,想到格力这个牌子要是没了,就觉得没什么好怕的了。 从那之后,格力更加注重自主研发,每年把大笔资金投到实验室,搞出了不少独有的技术。 比如用十年时间研发的 “风不吹人” 技术,解决了空调直吹导致的肩颈问题;还有能在零下 30 度正常运转的压缩机,让格力空调在东北和西伯利亚都打开了市场。 2012 年董明珠接任格力董事长后,动作更大,不仅把空调业务扩展到海外,还涉足智能家居和新能源领域。 有次她在车间检查时,发现一款空调的噪音比标准高了 0.5 分贝,当场要求生产线停产整改,直到三天后问题解决才恢复生产。 其实在国内企业里,类似的事情不少见,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当年也拒绝过外资收购,有人开出上亿的价格想买下配方和品牌,她直接说自己做企业不是为了钱,是想让老百姓吃到地道的家乡味。 福耀玻璃的曹德旺也有过类似经历,上世纪九十年代有外资提出控股,他宁愿放慢扩张速度,也要保住企业的控制权,后来福耀成了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供应商。 董明珠后来成了格力的掌舵人,她常说做企业就得有点骨气,不能什么都靠别人,这话听着简单,可要真做到,背后得付出多少心血,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现在的格力,已经成了全球知名的家电企业,提起中国制造,很多人都会想到这个牌子。 在巴西的工厂里,格力空调生产线雇佣了上千名当地员工;在中东的商场里,格力的光伏空调成了热销品,因为能利用太阳能发电,大大降低了电费支出。 有时候想想,要是当年没有董明珠那股子不服输的劲,说不定现在就没这个叫格力的中国品牌了,可能会像有些被外资收购的本土品牌一样,慢慢淡出市场,只留下老一辈人的回忆。 市场上的风风雨雨从来没停过,能在关键时刻守住底线,或许就是这些企业能走得远的原因吧,就像老话说的,打铁还得自身硬,董明珠和格力的故事,大概就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解。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