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刘邦坐稳天下后,大方地对张良说:“子房,你功劳最大,朕封你为三万户侯,全国上下地

刘邦坐稳天下后,大方地对张良说:“子房,你功劳最大,朕封你为三万户侯,全国上下地方随你挑!”刘邦以为张良会感恩戴德,没想到,张良却连连摆手拒绝道,“这万万使不得,臣实在是受之有愧!” 这事儿得从汉初的权力格局说起。刘邦虽然得了天下,但屁股还没坐热,就遇到了麻烦,一方面,韩信、彭越这些异姓王手握重兵,占据大片封地,让刘邦睡不安稳。 比如韩信,先是被封为齐王,后来又被迁到楚王,最后被贬为淮阴侯,还被软禁在长安;彭越和英布表面上风光,其实心里也慌得很,生怕哪天刘邦就找借口收拾他们。 另一方面,朝堂上的大臣们因为封赏不公,私下里议论纷纷,甚至有人密谋造反,刘邦只封了二十多个亲近的人,那些曾经得罪过他的,不是下狱就是被杀。 武将们对萧何的封赏也有意见,觉得自己在前线拼命,萧何不过在后方管管粮草,凭啥封赏比他们还多,刘邦没办法,只好说萧何是 “功人”,武将们是 “功狗”,才勉强把这事儿平息下去。 张良拒绝三万户侯,可不是一时头脑发热,他心里清楚得很,自己要是接受了,肯定会成为众矢之的,当年他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失败,成了朝廷的通缉犯,是刘邦收留了他。 他跟着刘邦南征北战,虽然出了不少主意,但他知道,天下能打下来,主要还是靠刘邦能聚人心、善用人才。 再说了,汉初的局势太微妙,韩信这些异姓王本来就对刘邦有意见,要是自己这个文臣突然得了三万户侯,他们心里肯定更不平衡。 张良可不想因为自己的封赏,给刘邦添堵,更不想卷入功臣与皇权的争斗之中。 张良还想到了范蠡和文种的故事,范蠡帮助勾践灭吴后,就带着西施泛舟而去,过上了逍遥自在的日子,而文种呢,舍不得离开权力中心,最后被勾践赐死。 张良可不想步文种的后尘。他本来就不是贪图富贵的人,当年为了给韩国报仇,他散尽家财雇杀手行刺秦始皇。 现在大仇已报,心愿已了,对功名利禄早就看得淡了,他更明白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的道理,所以打定主意要急流勇退。 于是,张良对刘邦说:“陛下要是真想赏臣,就把咱们初次相遇的留地封给臣吧,那儿虽然小,却让臣一辈子都忘不了咱们一起打天下的日子。” 刘邦一听,心里明白了张良的意思。他看着这个头发已经有些花白的老兄弟,想起当年两人在篝火旁彻夜长谈的情景,心里也有些感慨,就点头答应了。 张良受封留侯后,并没有像其他功臣那样,在封地享受荣华富贵,他在留地种种花、读读书,偶尔给刘邦出出主意,但再也不参与朝堂上的纷争。 后来,他甚至跟着赤松子云游四方,彻底淡出了权力中心,他的这种做法,不仅让刘邦对他放下了戒心,也让其他大臣对他刮目相看。 其实,刘邦对张良的封赏,一开始可能也有试探的意思,齐地可是当年姜太公的封地,象征意义非同一般。 要是张良真的接受了三万户侯,刘邦说不定还会怀疑他有野心,好在张良识时务,拒绝了这个封赏,还打了感情牌,让刘邦觉得他没有威胁。 还有一件事儿,也能看出张良的智慧。刘邦问张良该怎么封王,张良说:“陛下最恨谁就先封谁。” 刘邦最恨的是雍齿,因为雍齿曾经背叛过他,让他吃了不少苦头。 但张良让刘邦封雍齿为列侯,这样一来,那些觉得自己得罪过刘邦的大臣,就不用担心自己的安危了,刘邦一开始不太愿意,但还是听了张良的话,封雍齿为什邡侯。 这一招还真管用,大臣们看到雍齿都能封侯,心里也就踏实了,谋反的事儿也就不了了之。 张良的结局也挺让人羡慕的,他在留地安安稳稳地住了下来,最后善终,而其他功臣呢,像韩信、彭越、英布,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萧何虽然聪明,也多次在刘邦的猜忌下死里逃生,但日子过得也不轻松,相比之下,张良的智慧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了。 不过,张良的后代就没那么幸运了,他的儿子张不疑,后来因为犯了不敬之罪,被削夺了留侯的爵位,这也说明,即使自己再聪明,后代要是不争气,也可能会失去一切。 总的来说,张良拒绝三万户侯,是他对时局的清醒认知和急流勇退的智慧的体现,在那个波谲云诡的汉初朝堂上,他用自己的方式,在皇权的夹缝中找到了一片安宁之地。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