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26年前把中国弃婴Nienke抱回家,这对夫妻干了个狠事儿——打从孩子会说话就直

26年前把中国弃婴Nienke抱回家,这对夫妻干了个狠事儿——打从孩子会说话就直说:“你老家在中国,啥时候想找亲爸妈咱就动身!”谁成想这话不是哄小孩的! 七月的江西莲花县,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村口那棵百年老槐树下,挤满了翘首以盼的村民。这天可不一般,村里老黄家丢了二十多年的闺女要回来了! "来了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嗓子。只见一辆扎着大红蝴蝶结的黑色轿车缓缓驶来,活像个移动的礼物盒。 车门一开,先伸出来的是一双踩着细高跟的玉足,接着是个穿着白裙子的东方姑娘——这就是从小被比利时夫妇收养的黄楼,洋名叫Niehk(妮可)。 要说这故事,得从1999年的冬天说起。那年腊月,萍乡东大街的巷子里,一个裹着蓝布襁褓的女婴被人发现。 这孩子不哭不闹,身边连张纸条都没留。福利院的登记簿上就写了俩字:"弃婴",日期是1999年12月18日。 巧的是一对来中国旅游的比利时夫妇逛到了福利院。妻子玛琳一眼就相中了这个黑眼睛的娃娃,拽着丈夫皮埃尔的袖子说:"亲爱的,你看她多像个小天使!"皮埃尔蹲下来逗她,女婴居然冲他笑了。就这一笑,让这对已经有三个孩子的夫妻决定再添个中国闺女。 手续办得出奇顺利,就跟买棵白菜似的。临走前,福利院阿姨给女婴起了个中国名——黄楼,说是希望她将来能记住自己的根。不过到了比利时,皮埃尔给她起了个洋气的新名字:Niehk(妮可)。 要说妮可在比利时的小日子,那可真是掉进了蜜罐里。家里三个金发碧眼的哥哥姐姐把她当宝贝宠, 玛琳更是把这个东方娃娃当成了心头肉。发现妮可喜欢踮脚尖转圈,立马请来布鲁塞尔最好的芭蕾老师;见她对中文感兴趣,家里的书架上很快就摆满了中英对照的绘本。 最逗的是,过了几年,皮埃尔夫妇又收养了个埃塞俄比亚的黑人小姑娘。这下可热闹了,家里整天跟开联合国大会似的,黄的、白的、黑的,三个肤色的小丫头闹成一团。 妮可的床头永远摆着妹妹画的蜡笔画,画上总有个黄皮肤的小人儿。 2015年夏天,妮可15岁生日那天,玛琳把她叫到书房,翻出本发黄的相册:"宝贝,这是你出生的地方。"妮可摸着照片上福利院的红砖墙,突然特别想吃江西的辣椒炒肉。说来也巧,正好有个浙江来的游客听说了这事儿,帮忙联系上了国内的寻亲组织。 这一找就是三年。直到今年五月,浙江的商警官拿着DNA报告给妮可打电话:"找到了,你亲生父母在江西萍乡!"电话那头,妮可哭得像个三岁孩子。 转眼到了认亲这天。老黄家把三层小楼刷得锃亮,院门口拉着中英文对照的横幅:"欢迎回家/Welcome Home"。妮可的奶奶颤巍巍地点着香,嘴里念叨着:"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 饭桌上可有意思了。左边摆着江西特色的辣椒炒肉、米粉蒸肉,右边是皮埃尔最爱的五分熟牛排。妮可的姐姐不好意思地说:"听说你不吃辣,我跑了三家超市才买到不辣的食材。"结果你猜怎么着?妮可拿起筷子就夹了块辣椒炒肉,辣得直吐舌头还连说好吃! 这故事传到网上后,评论区比菜市场还热闹。有人夸比利时夫妇大度:"自己三个孩子还收养俩,还支持寻亲,这胸怀比莱茵河还宽!"也有人替妮可庆幸:"幸亏当年被收养,要不现在可能在村里喂猪呢!" 如今妮可成了中比文化交流的小使者。她在布鲁塞尔开了个中国文化班,教比利时小朋友写毛笔字、包饺子。今年春节,她还要带皮埃尔夫妇回江西过年。 老黄听说后,连夜把家里的猪圈改成了卫生间,生怕洋亲家不适应。 这个故事最动人的地方,就是它打破了"非黑即白"的成见。生父母和养父母不是对立的,而是共同成就了这个女孩的精彩人生。就像妮可自己说的:"我有两个家,一个在江西,一个在比利时,都是我最温暖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