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750年,79岁张廷玉被抄家,当场抄出了36.2万两白银,乾隆哈哈大笑:好你个

1750年,79岁张廷玉被抄家,当场抄出了36.2万两白银,乾隆哈哈大笑:好你个文官清流! 张廷玉,1672年出生在北京,祖籍安徽桐城,家里是典型的书香门第。他爹张英在康熙朝当过大学士,学问好得很。张廷玉从小跟着爹读书,写得一手好字,脑子也灵光。1700年,28岁的他考中进士,进了翰林院当检讨,专门修史书。那时候他每天早起读书,抄写古籍,特别认真。后来在1704年,他被调到南书房,跟着康熙帝南巡,记下皇帝的见闻,慢慢摸透了朝廷的事务。 康熙朝时,张廷玉的官运还算平稳。1720年,他当上刑部左侍郎,处理山东盐贩王美公的叛乱。他带着人马去了济南,整顿地方秩序,还亲自跟叛乱的人谈条件,劝降了不少,很快就平了事,康熙挺满意。次年,他升到吏部左侍郎,管官员考核,熬夜批文件是常事,做事公平,名声越来越好。 雍正上台后,张廷玉的日子更好了。1723年,他先当礼部尚书,后来调到户部尚书,管钱粮大事。他特别关心老百姓,针对浙江的“棚民”问题,跑去衢州实地看情况,提出给流民土地和生计的办法,雍正觉得靠谱,就推行了,效果不错。1729年,雍正搞了个军机处,张廷玉是头一批大臣,天天早起进宫写密旨,帮皇帝处理军国大事,还定了不少规矩,让军机处跑得又快又稳,雍正对他信任得不得了。 到了乾隆朝,张廷玉爬到了保和殿大学士的高位,还管着吏部,负责编《明史》。他亲自校对书稿,特别较真,还参与编了《大清会典》,把朝廷的规矩理得清清楚楚,学问很扎实。不过到了1749年,他年纪大了,身体也不行,想辞官回家,乾隆表面上答应了,可心里对他起了疑心,关系变得有点僵。 1750年秋天,张廷玉家里来了大麻烦。朝廷派钦差李侍郎带兵抄家,说是因为他亲家朱荃没守丧三年,有人弹劾,怀疑张廷玉有贪污问题。79岁的张廷玉亲自迎人,家里被翻得乱七八糟。结果在后院找到36.2万两白银,钦差当场愣了,准备上报。关键时刻,张廷玉拿出一本账簿,上面写得清清楚楚,这些银子都是康熙和雍正赏的,来路正当。钦差查完没话说,乾隆知道后笑了,说“好你个文官清流”,最后把银子还了回去,可这事让君臣关系更糟了。 抄家之后,张廷玉低调多了。1750年冬,乾隆派人盯着他家,时不时查账,想找茬儿。张廷玉每天早上练字,沉得住气,应付得滴水不漏。1751年,他带着家人坐船回了桐城老家,路上还整理自己的诗文《澄怀园诗选》。1755年春天,他病倒了,家里没什么值钱东西,就剩些书。三月,他在桐城去世,84岁。 张廷玉死后,家里办了个简单的丧事。消息传到京城,乾隆念他三朝老臣的功劳,按雍正的遗嘱,给了他“文和”的谥号。葬礼后,他被埋在桐城的龙眠山,墓碑上就刻了“文和”俩字。乾隆还下旨让他配享太庙,名字刻在太庙里,成了清朝唯一有这待遇的汉臣。张家后人老实本分,大多做学问教书,家风一直没丢。 张廷玉这辈子,年轻时靠才干和谨慎一步步爬上来,雍正朝风光无限,乾隆朝却因为猜疑吃了苦头。抄家这事看着吓人,但账簿一出,证明他没贪,清白保住了。可乾隆那句笑话,多少有点刺耳,君臣之间的信任早就没了。他晚年低调回乡,死后却得了身后名,算是苦尽甘来。可这清流之名,真就这么简单吗? 清朝官场就这样,皇帝一句话,能让你风光,也能让你摔跟头。张廷玉聪明一世,到老了还是逃不过政治的算计。36.2万两银子不是小数目,可账簿摆在那儿,谁也挑不出毛病。乾隆笑他“文官清流”,其实也知道这老臣没啥大问题,可猜疑心一起,啥情分都不管用了。张廷玉用一辈子证明了自己的本事和操守,可这晚年风波,也让人看到清朝政治的复杂和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