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卖国的下场!李氏家族开始衰落,北京54亿大项目挂牌一个多月,愣是没人接盘,据说李家派人去打听怎么回事,结果很多人的反馈是谁也不敢去接手,因为担心遭到清算。54亿项目无人接盘,这难道是李氏家族衰落的警示?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说到李嘉诚,全中国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早年他靠塑料花起家,后来拿下和记黄埔,掌控香港电灯、长江基建等核心资产,家族信托控制的上市公司市值超5500亿港元,加上非上市资产,总资产超过万亿。 在香港,李家的影响力渗透到港口、电力、零售等各个领域,甚至被称为“半个香港的主人”。但就是这样一个商业帝国,如今却在关键项目上栽了跟头。 御翠园项目位于北京东四环核心地段,2004年拿地,楼面价仅254元/平方米,2023年取证时备案均价近10万元/平方米,即便今年5月降价到7万元/平方米,利润空间依然巨大。 这个项目原本是李家在内地的“压舱石”,为何突然急于套现?这得从李嘉诚近年的战略调整说起。 自2013年起,李家开始大规模抛售内地资产,上海世纪汇、南京国际金融中心等核心物业相继出售,累计套现超4100亿元。 2025年3月,李嘉诚又将全球43个港口打包卖给美国贝莱德财团,其中包括扼守巴拿马运河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这两个港口承担着中国对美洲60%的贸易运输量。 这种“断供式”撤资,被官媒批评为“见利忘义,漠视国家利益”。 这御翠园迟迟无人接盘,表面看是市场环境问题,当前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外资项目融资受限,加上项目设计老旧、得房率低等硬伤。 但更深层的原因是政治风险,李嘉诚出售巴拿马港口的行为,触碰了国家战略安全红线。 我国近年来强调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而李家将关键物流节点交给美国资本,无异于“把贸易咽喉交到对手手里”。 这种行为引发的连锁反应,让投资者对李家项目避之不及,更关键的是,国内对资本的监管趋严,特别是对外资房地产项目的审查力度加大。 厦门等地虽出台吸引外资政策,但明确将房地产开发类企业排除在奖励范围之外,这释放出清晰的政策信号。 李嘉诚的发家史,本质上就是一部利用国家政策红利的历史。 改革开放初期,他抓住内地土地市场化机遇,以极低价格获取优质地块;90年代香港回归前后,他又借助政策稳定期扩大基建投资。 但近年来,他的行为却显得越来越跑偏了:2015年将公司注册地迁往开曼群岛,2025年出售战略港口,这些操作简直就是在国家的红线上跳舞。 更让人寒心的是,他在英国投资电网、港口等民生领域,却对内地房地产市场“高抛低吸”,甚至在2021年申请御翠园预售时因价格过高被驳回,转而捂盘待涨。 这种“吃相难看”的操作,彻底透支了市场信任。 如今李家的困境,是战略短视的必然结果,在中美博弈加剧的背景下,任何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都将付出代价。 御翠园无人接盘只是开始,更严峻的挑战还在后头。 首先港口交易面临监管阻力,我国市场监管总局已明确表示,将密切关注拆分交易的动向;而且内地房地产市场的调整远未结束,李家持有的物业可能持续贬值。 国际舆论压力还在不断增大,港澳办多次转发《大公报》文章,敲打李家的“亲美倾向”。 李家要想扭转局势,必须痛下决心调整战略,首先停止损害国家利益的交易,特别是巴拿马港口的出售,应重新评估其对国家战略安全的影响。 而且他们得加大国内投资力度,响应“共同富裕”政策,通过参与保障房建设、城市更新等项目重建信任。 或者调整企业治理结构,将注册地迁回香港或内地,彰显长期投资信心;最好还能加强与内地政策的对接,比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物流、能源等领域发挥专业优势,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墙倒众人推”的结局。 历史反复证明,商人若把利益凌驾于国家之上,终将被时代抛弃。 李嘉诚家族的兴衰,为所有逐利者敲响了警钟:在全球化退潮、地缘冲突加剧的今天,任何资本都必须在国家利益的框架内运行。 那些试图“两头通吃”的投机者,最终只会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下场。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