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86年,《西游记》已经播出11集,第8位作曲家许镜清失落地说:“看样子我可能

1986年,《西游记》已经播出11集,第8位作曲家许镜清失落地说:“看样子我可能要卷铺盖走人了。”因为台里的专家都认为,开头“啾啾—啾—”的电子鼓声音不够民族化。

1986年,《西游记》电视剧播出后引起轰动,剧中音乐更是广为传唱。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些脍炙人口的旋律背后却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最初,剧组邀请了七位著名作曲家为该剧创作主题曲,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些大腕级人物的作品竟无一得到总导演杨洁的认可。 眼看开机日期将至,音乐编辑王文华灵机一动,向杨洁推荐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作曲家——许镜清。 许镜清的童年,是在黑龙江度过的。

1942年,他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小村庄,赶上了灾荒年间。家里穷得叮当响,连温饱都成问题。 无奈之下,父亲带领全家,跟随闯关东的队伍,来到了遥远的黑龙江。 在那里,许镜清从小就要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年仅5岁的他,就要帮母亲照看妹妹,还要在天不亮的时候出门,捡拾树枝和煤渣,为家里的取暖做准备。

如果没有这些柴火,一家人就无法熬过漫长的冬天。 在艰难的生活中,音乐成为了许镜清的慰藉,家里有一把二胡,是父亲在劳作之余的消遣。 许镜清也会偷偷拿起它,拉上几曲,这是他童年时期,对音乐的第一次接触。 后来,他最喜欢去村口的电线杆下,因为那里有一个大喇叭,每天都在"教他"唱歌。 不幸的是,许镜清14岁那年,父亲撒手人寰。 临终前,父亲嘱托他:"对你妈好点。"

从那一刻起,许镜清成了家里唯一的男子汉,是顶梁柱,是全家人的希望。 他很想完成父亲的嘱托,早点承担起养家的重任。 但同时,他也不甘心就此放弃自己的音乐梦想。凭借母亲拉车挣来的钱,他考上了哈尔滨艺术学院。 在大学里,许镜清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意气风发、肆意挥洒青春。 他不敢浪费时间,除了学习,还要到外面打工赚钱。 在班里,他是存在感最低的学生。他不敢活得太张扬,只想着尽快完成学业,找到一份好工作,然后回家养活一家老小。 大学毕业后,许镜清被分配到了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成为一名音乐设计师。生活总算有了稳定的保障,但他仍然缺钱。 许镜清当时在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工作,主要为农业科教纪录片配乐。 接到邀请后,他带着试试看的心态创作了一段名为《欢乐的花果山》的旋律。 与前几位作曲家不同的是,许镜清大胆采用了电吉他和合成器这些新鲜元素,营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音色。

当杨洁听到这段音乐时,她立刻被这独特的风格所吸引。 尽管王文华还在犹豫要不要启用一位无名之辈,但杨洁却斩钉截铁地说:"我不要名气,我要的是音乐,就要这个人的音乐。" 就这样,许镜清凭借一段小小的旋律打动了杨洁,成功加入剧组。 随着《西游记》的拍摄进程,剧组领导和一些专家开始对许镜清的音乐提出质疑。 他们认为,片头曲中电子鼓的声音缺乏民族特色,与这部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古装剧不够契合。 一时间,许镜清面临着被替换的危险。 在这个节骨眼上,杨洁再次挺身而出,力排众议支持许镜清。 她认为,尽管许镜清的创作手法不落窠臼,但却恰恰符合神话剧的特点。 作为总导演,她有责任捍卫这种大胆创新的艺术追求,而不是随波逐流。

创作《云宫迅音》时的艰辛,更是令人唏嘘。 为了寻找灵感,许镜清几天几夜无法入眠。而当灵感来临,歌曲创作出来后,录制过程同样困难重重。 当时国内没有电子鼓这种乐器,许镜清四处寻找,终于借到一台。然而录制时,打击乐手误将其当成中国大鼓猛力敲打,导致电子鼓上满是凹痕。许镜清只得战战兢兢地将其装好归还,生怕被索赔。 这首融合了电音和外国乐器元素的歌曲,起初遭到台里领导的反对。多亏杨洁导演的坚持,才让这一经典得以面世,成为中国第一首"电音神曲"。 除了片头曲,许镜清还为《西游记》创作了《大圣歌》《女儿情》等多首插曲。其中,《女儿情》曾引发了他与杨洁的一段小小争执。 起初,杨洁要求他为唐僧与女儿国国王谱写一首情歌,并提供了闫肃创作的歌词。但当许镜清按照歌词谱好曲调后,杨洁却推翻了原先的词。 许镜清对新词中"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一句颇有微词。在他看来,一对恋人之间应当以"哥哥""妹妹"相称,而非生疏地喊"圣僧"。 但杨洁并不认同他的看法,后来,许镜清终于明白了杨洁的良苦用心。女儿国国王毕竟身份尊贵,与寻常百姓之间的情感表达方式自然不同,称呼唐僧为"圣僧"更加恰如其分。 岁月流转,《西游记》在各大平台重播了3000多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剧中演员名利双收,而许镜清却被遗忘了30年。直到今天,他还与妻子居住在一个没有电梯的普通居民楼里。 而他创作的歌曲,如《女儿情》《云宫迅音》《猪八戒背媳妇》等,虽然家喻户晓,被广泛传唱,但很少有人支付给他版权费。 据他自己透露,多年来,他从自己创作的歌曲中,仅获得过8000元的彩铃费,以及一个网站支付的2.7元钱。 许镜清用才华和汗水,为《西游记》谱写了不朽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