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95年,《大宅门》开始拍摄,男主定了陈宝国,剧组给了他9万块钱,但陈国保把钱

1995年,《大宅门》开始拍摄,男主定了陈宝国,剧组给了他9万块钱,但陈国保把钱扔在桌子上,生气地说:“如果导演不是郭宝昌,我就不拍了。”结果却被一个女人打了。

《大宅门》的创作,源自郭宝昌家族的真实故事。他的祖父是北京同仁堂第七代传人,家族曾经营着当时北京最大的中药铺。1947年,13岁的郭宝昌亲眼目睹了家族的没落,这段记忆成为了他创作的原点。

1963年,郭宝昌开始着手写作剧本初稿。他走访了大量老北京中医世家,收集了上百个家族故事。 其中,白景琦的人物原型是他的祖父郭润亭,一位精通医术又重情重义的商界传人。杨九红则是根据他的祖母改编,真实的原型也是从农村嫁入大家族的媳妇。

第一版剧本在1975年完成,当时名为《同仁堂外传》。1978年,北京电视台曾计划拍摄,但因各种原因搁置。1985年,郭宝昌对剧本进行了大幅改写,将重点放在家族内部矛盾的展现上。

1989年,第二次尝试拍摄。剧组已经组建,演员也基本确定,但因资金问题再次流产。 期间,郭宝昌靠变卖家中古董维持生活,继续修改剧本。到1995年,剧本已经改写了12稿。

1995年,《大宅门》的拍摄正式启动。导演郭宝昌力邀陈宝国出演男主角白景琦,陈宝国看过剧本后赞不绝口,认为这是难得一遇的好作品。

开拍不久,剧组遇到了第一个难题:投资方突然提出要求,希望更换导演和部分演员阵容,只保留陈宝国一人。 消息传到陈宝国耳中,他勃然大怒。那天,当剧组将九万元片酬交到他手上时,他将钱重重地摔在桌上,斩钉截铁地说:"没有郭宝昌,我就不演了!"

原来,在郭宝昌与陈宝国合作之前,二人就已经有了交情。上世纪八十年代,郭宝昌在广西电影制片厂担任艺术中心副主任,分管电影评论工作。 彼时,第五代导演的几位代表人物如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尚未成名,他们的处女作都由郭宝昌把关、指导、送审。 面对《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等富有争议的作品,郭宝昌冒着得罪人的风险力排众议,为这些新锐导演保驾护航,从而奠定了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基石。 陈宝国的愤然离场和张艺谋的拒不接盘,让投资方意识到换导演的决定行不通。 但他们也拉不下面子请郭宝昌回来,僵持之下,投资方决定退出,《大宅门》的拍摄被迫中止。郭宝昌也因此背负了三百万元的债务。

直到2000年,《大宅门》才迎来转机。当时央视的一位编剧俞胜利偶然看到了该剧的分镜头剧本,被故事的真挚动人所打动,力荐电视台全资投拍此剧。 在俞胜利的促成下,郭宝昌与央视达成合作,《大宅门》历经五年风雨,终于重新开机。 而陈宝国对郭宝昌的情义,也让人动容。在《大宅门》搁浅的那几年里,陈宝国推掉了所有工作邀约,一心等待郭宝昌东山再起、重拍此剧。 为了维持生计,他甚至卖掉了自己的房子。直到2000年,当郭宝昌告诉他《大宅门》要重启时,他才松了一口气,重新投入到饰演白景琦的准备中。

2000年,在央视的力挺下,《大宅门》再度开机。《大宅门》开拍后,剧组的氛围十分融洽,演员们都全情投入到角色中。但拍摄过程中也有不少难忘的插曲。 一次,何赛飞要与陈宝国拍一场白景琦送杨九红回济南的戏,剧本要求何赛飞饰演的杨九红要表现出对白景琦既爱且恨的复杂情绪。何赛飞对这场戏颇为头疼,就去向前辈刘佩琦讨教。 刘佩琦的回答很简洁:"爱就吻他,恨就打他。你自己好好琢磨琢磨。"何赛飞恍然大悟,回去后在脑海中反复练习这场戏。 到了正式拍摄的时候,一切就绪,摄影机开始转动。只见何赛飞径直走到陈宝国面前,抬手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陈宝国愣住了,显然没料到会挨打。但他很快反应过来,紧紧将何赛飞拥入怀中。这个画面,成为该剧最经典的镜头之一。 除了主演们的精湛演技,《大宅门》还有一大看点,就是汇聚了众多一线导演客串出演。 《大宅门》的客串阵容确实令人瞩目。郭宝昌通过老友黄建新联系到了几位第五代导演。当时这些导演都在筹备自己的新作品,但听说是郭宝昌的诚意邀请,都欣然应允。

陈凯歌在剧中饰演一位武行师爷。为了这个角色,他提前一周到北京,专门找了位老艺人学习京剧武生的基本动作。 张艺谋在剧中饰演一位茶馆说书人。他对这场戏要求极其严格,每个镜头都反复拍摄。据现场工作人员回忆,光是说书时的手势,他就练习了整整一个上午。

姜文饰演的是一位清末举人,有一段长达五分半钟的考究对话。为了准确把握文言文的节奏和腔调,他提前三天就开始背诵台词。拍摄当天,他坚持要一镜到底完成,从早上8点一直拍到晚上11点,终于在第38遍时达到了完美效果。 田壮壮则在剧中饰演一位走江湖的郎中。他特意去同仁堂跟老医生学习了把脉和开方的手法,还自己设计了一套行医时的道具。 大宅门播出后,2001年,陈宝国凭借白景琦一角获得了飞天奖最佳男主角。评委会特别指出他"将一个传统商人的精明世故和人性温暖完美结合"。此后十年间,他主演的《大宅门》《闯关东》《潜伏》等作品,都成为了电视剧的标杆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