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公元1593年,菲律宾红薯高产,西班牙殖民者不准出口,偷运者会被处死。当时,福建

公元1593年,菲律宾红薯高产,西班牙殖民者不准出口,偷运者会被处死。当时,福建发生大饥荒,在菲律宾经商的陈振龙听闻十分焦急,花重金买了几根红薯藤,将其偷偷编进了回国货船的缆绳里。 明万历年间,乡试屡次不第的陈振龙遂弃儒从商,往来各地做生意。 有一次,陈振龙跟着商船来到吕宋岛(菲律宾)后,眼前的景象令他大为震惊,街头巷尾,孩童们捧着烤得焦香四溢的块状物,大快朵颐;田间地头,藤蔓蜿蜒伸展,宛如一条条蓄势待发的巨龙。当挖出那深埋于土中的薯块,又能轻易地将其重新埋入土里,生根发芽。 陈振龙从那一刻起便明白了,这种植物不仅是食物,更是生命的希望。面对着那些健康茂盛的红薯藤,他意识到它们对中国来说或许能成为一剂解救贫民百姓的良方。在那时的福建,饥荒席卷了大地,百姓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粮食短缺,而政府的援助远远不够。红薯,作为一种抗旱耐瘠的作物,或许能解决眼前的困局。 然而,红薯在菲律宾并不常见于中国的市场,且西班牙人严禁将其出口。陈振龙深知,这种规定如果被违反,惩罚极为严厉,甚至会面临死亡。可是,看到那些如龙般蜿蜒伸展的藤蔓,他心中的担忧转化为一股无形的动力。他不再顾忌这些危险,反而决定冒险一试。为了能够带着红薯藤回到中国,他不得不想尽办法,寻找隐蔽的途径将这些藤蔓偷运回国。 他花了不少钱,从当地的农民手中购买了几根上好的红薯藤,并将它们巧妙地藏匿在回国商船的缆绳中。整个过程中,他小心翼翼,确保藤蔓不会被发现。一旦成功,红薯便能够悄悄地进入中国,让那片贫瘠的大地重新焕发生机。 回到福建后,陈振龙便开始秘密地种植红薯。他对这种植物的适应性和生命力感到无比惊奇。在福建这片土地上,红薯似乎毫不费力地生根发芽,渐渐成为了当地百姓餐桌上的一道主食。随着红薯的逐步传播,福建的农田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许多人开始种植红薯,以此填饱肚子。正如陈振龙所预期,红薯成为了这个贫困地方的救命稻草。 然而,随着红薯的推广,陈振龙也面临了不小的麻烦。西班牙殖民政府得知了红薯被非法引入中国的消息,开始对其进行打压。陈振龙成为了西班牙殖民政府眼中的“叛徒”。他不仅要面对殖民者的威胁,还要面对其他商人的嫉妒和敌视。尽管如此,陈振龙并没有退缩。他深知,自己所做的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能够给更多的家庭带来温饱。 而这种行为,也不禁让我们反思。在那个时代,商人的角色常常被描绘为逐利的形象,但陈振龙却是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例外。他并非单纯为了财富而行事,更多的是为了生存与希望。反观今天,我们常常看到许多为了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的行为,甚至有些人为了私人利益而不惜牺牲公共福祉。然而,陈振龙的行动,恰恰提醒我们,真正的商道,并非是盲目的追求金钱,而是洞察社会的需求、帮助他人解决困难。 至今,红薯仍然是许多地方不可或缺的食物,它的历史已经和无数人的生命紧密相连。陈振龙的故事也成为了一个关于勇气、智慧与责任的传奇。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以一种非凡的方式,为福建乃至中国带来了改变。虽然他的行为可能在当时引起了争议,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他的贡献无疑是伟大的。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