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9到1976:大跃进到底是怎么回事?真如公知们嘴里说的那样吗
你要是敢抄袭,那我肯定会维权到底。
老人已经离世四十多年了。
现在很多所谓的公众知识分子喜欢贬低老一辈人的那个时代,把那段历史说得一无是处,甚至还罗列出一大堆所谓的罪行。
这里面有个大跃进时期,常被一些公众人物当作攻击的靶子,拿来猛烈批评。
今天咱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大跃进运动是怎么冒出来的,为啥会有这场大动作,还有,这其中的麻烦事儿到底该算在谁的账上。
大跃进的出现,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它背后有历史原因。咱们现在就来聊聊那时候的真实情况,从头梳理一遍。
1949年10月1号,咱国家正式成立了。
那年快年底的时候,也就是12月底,老人家去了苏联,目的是要重新商量并签订中苏之间的关系条约。这事儿得从头说,早在1945年8月14日,那时候还是民国政府,他们就在莫斯科和苏联签了份《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这个条约表面上看挺和善的,但实际上一点也不友善。
那时候,民国政府认可了外蒙古的独立,也就是说,外蒙古就是在那份协议里没了的。但有些人啊,就是爱乱指责,居然把这事儿怪罪到了老人家身上,真是没道理。
这个协议另外说明:中国和苏联会一起管理长春铁路,为期三十年。旅顺呢,会被用作双方共同的海军基地,时间也是三十年。大连则被设定为自由港口。
说白了,那时候的民国政府,权力并不完整,没完全掌控主权。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坚持要拥有完完整整的主权。所以,老一辈领导人去了苏联,跟那边重新商量了两国之间的条约,把中长铁路,还有旅顺、大连的管理权都给要回来了。
不过,那时候苏联的头儿斯大林却持反对意见,他说不能违背了1945年《雅尔塔协定》的原则,免得给西方那边找到理由,去改动已经划好的地盘。
说白了,1905年那会儿,沙皇俄国跟日本在我国东北打了一仗,结果是俄国输了。所以,苏联后来打败日本关东军,就感觉自己像是给当年那场日俄战争报了仇。
所以,他们不会轻易地把这个辛苦赢来的胜利果实拱手让给新中国。苏联就提出,要是不打仗的话,这些特权三年后就还给新中国。
简单讲,就是按照原计划,中长铁路、旅顺还有大连这些地方,最晚在1953年就得还回来了。
必须得说,那时候苏联对我们的帮助真的很大。
1950年2月14号那天,中国和苏联正式签署了份叫《中苏友好互助条约》的协议。
要知道,周总理在那个条约里特意加上了“互助”俩字,就是为了跟国民党之前签的那些条约区别开来。
在这个协议里头,咱们说了要借3亿美元,打算让老人家在三年内给还上。
斯大林说,咱们可以把还钱的时间放宽到十年,利息就定为每年百分之一。
说到东北那边的权益问题,因为1950年朝鲜战争打响了,这事儿就先被放一边了。
到了1953年,朝鲜战争打完收场了,那时候斯大林已经不在了。
赫鲁晓夫成了苏联的新头儿,苏联里面可算是闹了大变动。
1956年那会儿,赫鲁晓夫动手开始批评斯大林了。
不过,根据之前的协议,1953年朝鲜战争打完以后,有个三年的和平期,苏联得在那时候把中长铁路、旅顺和大连港还给我们。
说白了,1956年那会儿,苏联得按照之前的约定,把中长铁路、旅顺和大连这些地方还给咱们。
苏联坐镇北方,地盘大得很,可就是找不着几个好用的不冻港。所以从沙俄那时候起,他们就老想着找个能出海的地方。
苏联的头儿赫鲁晓夫,看到中长铁路、旅顺和大连这些地方的控制权没了,心里头肯定是憋屈得很。所以在1957年,他干脆来了个狠的,直接就把投资给撤了。
1958年的时候,苏联那边跟咱们商量,说想一起搞个“联合舰队”,再建个“长波电台”。
赫鲁晓夫说,苏联愿意掏钱并提供技术,跟咱们中国一起建立海上和空中的联合指挥中心,还有通信电台系统。
说白了,就是让我们管它叫军事营地。
那时候,咱们的海上实力真的挺弱的。就算咱们搞了个“合伙舰队”,说是一起用,但说实话,还是苏联那边说了算,控制权在他们手上。
关键的是,这事儿关乎咱们国家的主权不能丢,毕竟咱是个讲尊严的大国。
我们被西方欺负了一百年,绝对不能让那种丢失尊严、损害国家的事情再次发生。
如今有些人活得挺没皮没脸,还给自己找借口,说这是玩转权术的本事,说白了就是不知羞耻、厚颜无耻的表现。
不过那时候的人们特别有原则,尽管生活条件差,兜里没钱,但就是不向困难低头。他们很有骨气,宁死也不会屈服。
老人那时候就一个反应:走开!
说白了,意思还是那个意思,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
老人讲,你们就算把全中国都拿走了,我也要再回井冈山去。
说白了,就算打不过你们,我也得跟你们较量较量,就算是回到井冈山打游击战,我也不会退缩。
从那个时间点起,中国和苏联之间有了不同的看法。
1957年那会儿,苏联突然不给我们投资了,还催着我们还钱。这样一来,国家财政就紧张起来,出现了亏空,中央政府也没钱分给地方了。
现在事儿就在这儿,你得想想,要是你处在老人家那个位置,你会怎么解决?
西方国家把路给我们堵死了,苏联不光不给咱们投资了,还催着咱们还债。这样一来,国家财政紧巴巴的,赤字严重。咱们国家有6亿人口,都得吃饭啊,这可咋办?
要是没法给地方进行财政拨款,那地方就得自己想辙解决眼前的难题了。
1958年一开始,老人家就提了个新思路,叫“让中央和地方都使劲儿”,就是说,不光中央要使劲,地方也得动起来,不像以前全靠中央带着跑。
地方政府得琢磨琢磨怎么参与到工业化的大潮里,毕竟工业化这事儿可不能停。
因此,我们决定把财务决策权、规划制定权,还有企业经营自主权等好多权利都交给地方,让地方依据自个儿的实际情况,机动地用好这些政策,好让发展更快些。
大跃进运动就在那样的时代大环境下出现了。
不过,那时候咱们地方的干部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不少人连字都不识,大多数人对工业化那是一窍不通。这样的干部队伍,要想带着地方搞出点名堂来,那确实是难上加难。
他们还是照着苏联的老路子来搞生产建设,没了苏联专家的指导,他们就完全懵了,结果导致成本飙升,浪费严重。
有些地方领导为了提升自己的工作成绩,动手脚说假话,把生产情况说得天花乱坠。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夸大其词的风气,报假数的习惯,还有搞平均主义的做法。
那时候,合作社从刚开始的简单形式发展到了更高级别,大家把力气往一块使,效率自然就比单打独斗高多了。再说了,为了保证那些重要的军事和重工业生产线能顺利运转,工业品得送到农村去,这事儿村集体得挑大梁。这样一来,才能从田地里赚点额外收益,好让工业化建设继续往前推进。
然而,当地的一些领导却过分看重了这种创新能力,而且其中有些人不光文化程度有限,还带着点投机取巧的心态。
所以,大跃进运动并非凭空产生,它发生在那个时候国家财政难以统一给地方拨款,转而下放权力的背景下。
这其实是个从下面往上推的运动,并不是我们一开始从上面规划好的。
今天,大跃进这事儿又被不少公众人物拿出来猛烈批评,他们一股脑儿地把责任推给了那位老一辈领导人。
不过,说真的,是老人家非得这么做不可吗?
要保住国家的主权,还要推进咱们的工业化,可眼瞅着外资不投了,还催着咱还钱,加上国库也亏空了,这堆麻烦事儿,咱到底该咋解决呢?
大跃进其实不是我们那时候的高层规划,而是因为权力下放到了地方,结果地方上的一些干部搞出了些问题,最后这些事儿都让老人家背了锅。
老人对这事儿是怎么看的呢?
老人觉得,要是能把大家的热情都激发出来,那肯定是件大好事。要想克服困难,就得靠大家动手,信任群众,倚重群众的力量。
群众已经被动员起来,这时就不能给他们浇冷水了,只能在干实事的过程中,把碰到的问题一一解决并纠正过来。
咱们不能一边给人权力,一边又不让人放手去做,这不就成了说话不算数嘛。那以后,老百姓还怎么能相信咱们呢?
老人深信,胜利的源泉在于广大民众的力量,因此他从不压制群众的行动,而是扎扎实实在日常工作中解决碰到的问题。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