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呼吁开除俄罗斯五常,废除中国一票否决权,美国第一个反对
"安理会需要改革!"这句话在联合国大厦的走廊里回荡。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芬兰总统亚历山大·斯图布。他的提议却在大西洋彼岸激起了波澜,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马修·米勒随即泼了一盆冷水。
9月18日,斯图布接受路透社采访时提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的想法:把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从5个扩大到10个,同时废除所有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这个提议的矛头直指俄罗斯。斯图布指责俄罗斯发动了"非法战争",应当被剥夺常任理事国地位。
然而,斯图布的话音刚落,华盛顿就给出了意想不到的回应。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米勒在19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很多人都想把俄罗斯踢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行列,但这根本不现实。他还婉转地建议芬兰总统要务实一些,不要提出不可能实现的方案。
米勒的这番表态,不仅让芬兰感到困惑,也让许多关注国际局势的观察家们大跌眼镜。毕竟,在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美国一直是对俄罗斯制裁最积极的国家之一。为什么这次美国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芬兰的提议呢?
答案其实藏在《联合国宪章》里。根据宪章规定,要将一个成员国开除出联合国,必须经过安理会的同意。换句话说,开除成员国的权力掌握在五个常任理事国手中,而不是联合国大会。因此,芬兰总统的提议从一开始就注定难以实现。
了解到这一点,斯图布的策略就显得更加清晰了。他首先呼吁扩大安理会,建议增加5个常任理事国席位:两个给亚洲国家,一个给拉美国家,另外两个给非洲国家。虽然斯图布没有点名,但根据近年来各国"入常"的呼声,不难猜测他心目中的人选可能包括印度、日本、巴西、南非和尼日利亚。
对于安理会改革的呼声,中国一直持开放态度。中国多次表示,有必要对安理会进行改革,让更多发展中国家和中小国家有机会参与决策。从这个角度看,芬兰总统提出的"两个非洲国家,一个拉美国家"的想法与中国的立场不谋而合。这体现了多边主义的精神,但如果芬兰支持日本入常,可能会引发争议。毕竟,联合国是二战的产物,日本作为战败国,在没有彻底反思战争的前提下入常,恐怕会引起不少国家的反对。
美国对安理会扩员问题的态度近年来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此前,美国一直力推日本、印度和德国入常。但随着中美关系的紧张,美国为了拉拢"南方国家",态度突然发生了变化。就在本月12日的第79届联合国大会上,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琳达·托马斯-格林菲尔德罕见地宣布,美国支持两个非洲国家入常,并支持太平洋岛国成为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但与此同时,美国也明确表示,不希望扩大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这意味着,美国同意让更多发展中国家担任常任理事国,但不愿意给予他们否决权。
从美国的态度可以看出,芬兰总统关于"改革联合国安理会"的提议,想要付诸实践,最大的障碍可能不是俄罗斯手中的一票否决权,而是美国的态度。因此,对芬兰和其他欧洲国家来说,当务之急或许是思考如何尽快结束俄乌冲突,并与全球各国一道,以务实的态度讨论联合国安理会的扩员问题。
斯图布的提议虽然在短期内难以实现,但它反映了国际社会对联合国改革的迫切期待。联合国成立已近80年,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国家认为,现有的安理会结构已经不能完全反映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现实。
然而,改革的道路绝非坦途。除了美国的态度外,其他常任理事国的立场也是关键。中国虽然支持改革,但对具体方案可能有自己的考虑。俄罗斯在当前局势下更可能坚决反对任何可能削弱其地位的提议。英国和法国虽然没有公开表态,但也可能对改变现状持谨慎态度。
此外,即使扩大安理会获得共识,如何选择新的常任理事国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每个地区都有多个国家渴望入常,如何平衡各方利益,避免引发新的矛盾,需要极其谨慎的外交智慧。
尽管如此,斯图布的提议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再次将联合国改革的话题推到了国际舆论的前沿,促使各国重新思考联合国在21世纪的角色和使命。在全球面临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贫困等共同挑战的今天,一个更具代表性、更有效率的联合国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至关重要。
芬兰作为一个北欧小国,敢于提出如此大胆的建议,体现了其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态度。虽然提议可能难以实现,但它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讨论平台,有助于推动联合国改革的进程。
未来,各国可能需要在现有框架内寻求渐进式的改革方案。比如,可以考虑增加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或者改革否决权的使用机制,以提高安理会的代表性和效率。同时,加强联合国其他机构的作用,如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人权理事会等,也是可以探讨的方向。
总的来说,芬兰总统的提议虽然遭遇了美国的反对,但它开启了一场关于联合国未来的重要对话。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有效的全球治理体系,将是国际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